狄青与杨家将有过节吗 狄青是怎么死的?
狄青与杨家将有过节吗?狄青是怎么死的?杨家将们的死与狄青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离开西夏后的5年,从1046至1051年,杨文广的履历是一片空白。1052年,大将狄青南征,杨文广就在军中,虽然还是个无名之辈,但总算是有了些功劳,做过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宜是今天的宜山县,邕是今天的南宁,这已经是宋军的中层领导干部了。
宋史对杨文广这一时段的描述是:“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带御器械。”左藏库使、带御器械都是武官荣誉性的官阶,并无实际职掌。
杨文广与狄青的关系有些微妙。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将狄青设计为杨家的死敌。每一代“杨家将”都会遭遇奸人陷害,杨业时有潘美,杨延昭时有王强,杨文广时代的奸臣则是狄青。按照小说的描写,杨家与狄青结仇起因于宋仁宗时的侬智高之乱。故事中这样交代:
侬智高联合五国蛮王率大军围攻北宋之时,狄青领20万大军南征,被侬智高斩将夺旗,地失千里,社稷危在旦夕。包拯无奈,推荐已告老还乡的杨宗保出征,杨文广为先锋,父子领军5万前去代狄青为帅。杨宗保到了前线,因不满狄青笑其老迈,下令将狄青推出辕门斩首,虽经杨文广劝说放了狄青,但狄青从此对杨家怀恨在心,发誓要将杨家灭门绝户。
杨文广父子平南之战立下大功,受到仁宗的厚赏。狄青本来就恨杨宗保,见到杨家满门受封,心中非常不是滋味,便派心腹家丁师金潜入杨府,伺机取杨宗保性命。不料那夜,杨宗保喝多了酒,再加上年事已高,竟然一命归西。狄青大喜,进而加害杨文广。杨文广向皇帝禀明真相,自己化作一只飞鹤冲天而去,自此隐匿家中不问朝政。
《杨家府演义》描述的狄青和杨文广与历史真相完全不同。历史上的狄青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年)。他以士兵出身而官至枢密使,这在宋朝是个奇迹。狄青最初引起朝臣的注意是因为他在与西夏作战中的勇猛表现。
当时镇守西北的宋军屡次被西夏打败,很多士兵患上“恐夏症”,狄青却完全不同。每次临战,他总是冲锋在前,头戴铜具,披头散发,大声呼喊,形象骇人,西夏兵为之胆寒。1040年,经略判官尹诛召见他,与他谈兵论战后,认为狄青是“良将材也”,将他推荐给陕西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韩琦和范仲淹两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范仲淹还送他一部《左氏春秋》,鼓励他多学兵法。对于范仲淹的知遇之恩,狄青终生不忘。范仲淹去世后,狄青每次到范家,都要进范氏家庙祭拜范公,恭恭敬敬地礼拜范夫人。后来他起用杨文广随军南征,也很可能是因为杨文广曾得到过范公的赏识。
杨文广与狄青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如果说杨文广出身低微,那么狄青尤甚。杨文广级别虽低,毕竟还是干部,狄青则是地地道道的行伍出身,起点更低。宋朝武将受制于文人,士兵更是低贱。参军入伍首先要在脸上刺字,名曰“赤老”。在宋代,必须在脸上刺字的有两种人,一是士兵,二是罪犯,犯人刺在脸上,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有时刺在脸上。刺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刺的字称为黥文。
在西部战场,两人都曾在范仲淹辖下,先后被“奇之”,他们也许会有一些接触。论年纪,杨文广大十岁;论资历,狄青早到西部边防五年;论战功,狄青远在杨文广之上。狄青初入陕西时,地位比杨文广还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贵为枢密副使,名震朝野。
而杨文广仍然默默无闻,不见有更大的作为。但说书人偏要让杨文广位居狄青之上,还把狄青塑造为懦弱无能迫害杨家的奸臣,形象十分不堪,狄青征南的功劳则完全嫁接给了杨家。小说中,杨家将是在狄青不敌侬智高之后才冲上前线的,而实际正好相反。
1052年5月,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一度攻陷邕州,并一举拿下附近的九个州,随后围攻广州。宋廷急忙调集兵马前去平乱,杨畋被派往前线,出师许久却毫无建树。朝廷又命孙沔、余靖等领兵进讨,也均无胜绩。侬智高非常凶猛,当时的一些勇将被其所杀,一向被认为知蛮事的杨畋也被击败,为免粮草落入敌手,杨畋焚粮之后退守韶州。
危急时刻,身为枢密副使的狄青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率兵巧取天险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一举平定了广南战乱。狄青还师回朝时,宋仁宗亲自相迎,拜狄青为枢密使,他由此成为北宋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
狄青南征侬智高之时,杨文广只不过是随军出征的一个普通将领,对于他立下什么样的战功,史书只字未提。而且当时杨文广也已经至少53岁了,是年过半百的老将,并非故事中宣扬的青春少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平定侬智高的记载堪称详细,但自始至终未提杨文广。广西临桂龙隐岩潜真洞,刻有平蛮三将大名,分别是狄青、孙沔和余靖,三员大将之下还有一批重要的将官,内中也没有杨文广。史载平南之战随行的文武官员多达231人,因为人数太多,不是每个前去的人都有记载,由此可以断定杨文广在平南中的功劳不会太大。
这一切对于铺写杨家将颂歌的人来说显然太过平淡,将狄青与杨家将的身份倒置,把狄青的杰出表现转接到杨家将身上,更能体现杨家将的英雄形象,所以杨家将故事有狄青的影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侬智高平定之后,宋廷对有功之臣一一封赏,杨文广又回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西部,知渭州之德顺军,也就是渭州陇竿城。
德顺军设于庆历三年(1043年),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夏早有窥探之心。杨文广赴任不久,广西报告侬智高与大理国王又准备发兵。1054年6月,仁宗因为杨文广熟知广西情势,具备领兵才干,超升四级,提拔为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钤辖,兼判宜、邕两州,以防侬智高。
广西钤辖是广南西路兵马钤辖的简称,负责广南西路驻军的训练教阅和赏罚。杨文广受此重任,自是尽心尽力,镇守广西十余年间,侬智高与大理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侬智高最终死于大理国境内,边塞未发生大的战事,但杨文广的前途似乎并不明朗。
从历史上看,狄青不仅没有迫害杨家,反而有恩于杨文广,若不是他带杨文广南征,杨文广可能仍然埋没在军中。通观两宋,除北宋开国诸将外,能够称得上名将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岳飞,但俩人都含冤而死。
如果说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的话,狄青之死比“莫须有”还冤。狄青没有害人,相反却屡次被害。打压他最为厉害的不是奸人,反而是名垂青史的欧阳修、文彦博、韩琦这些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能打胜仗的狄青,却被文人多方弹压,单单从这一点看就可以明白,宋朝为何积贫积弱军力不强。
以“莫须有”罪名杀人的不是始自岳飞,而是始自狄青,再往前看,杨业也是受害者。宋朝自宋太宗以后,重文轻武的风气日渐浓厚,文臣一般都看不起武将。
从杨业到狄青再到岳飞都是被“疑”所杀,杨业因为监军的一句“岂非有他志”走上不归路,狄青因“朝廷疑耳”不得善终,岳飞则是在“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被处决,这些名将在功成名就之后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又都有着相同的下场,被疑即必死,没有什么道理好讲,被怀疑有罪就是有罪,只能认罪。不仅仅是宋朝,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大体如此,这就是中国式的法律精神,不是疑罪从无,而是疑似从真,怀疑你有罪你就有罪,没罪也是有罪,在防患于未然的大旗之下,“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便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格陵兰岛在哪里
武汉大熊猫被虐待怎么回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