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郎真的被辽国招为驸马了吗?
杨四郎的故事杨四郎真的被辽国招为驸马了吗杨四郎娶辽国公主的故事
关于杨家将故事的真实性,有一种说法:如果《三国》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杨家将”正好相反,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还有专家说过两句话,第一句“信者皆以为有”,第二句,“疑者皆以为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
杨家将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于史有据:杨业、杨延昭等人,历史上有其传记,功过都有评说;第二类于史有记:大郎、二郎、三郎,史上确有其人,但事迹不详;第三类于史有影:有男将必有家眷,所以杨门女将是应该存在的,但无史料查证;第四类于史有别:跟历史无关,纯粹虚构。
关于杨家将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的类型,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到杨四郎身上,从正史的角度看,他被招为驸马的可能性有多大?在两国不和常交战的那个年代,敌对双方是不是有可能结成这样的姻缘?
答案当然要从历史中寻找。
其实只要翻翻《宋史》,这是个并不难搞清楚的问题。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除了长子杨延玉和他一同战死之外,其他六个儿子都安好地活在大宋,并且因为父兄的战功受到了朝廷的封赏。
《宋史·杨业传》记载:
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议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为殿直。
在宋时,殿直和供奉官都是军队中的初级军官,相当于今天的连排级干部。杨继业战死时,他的儿子中,有6位受到封赏,即前文提到的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此外还有一子叫杨延玉,他随杨继业战死在沙场。
在杨继业这七个儿子中,究竟哪个是老四还不好判断,因为史书没有明说,而专家们对此又存有疑义。争议最多的就是杨延昭“杨六郎”应该排行第几,杨延昭的排行也决定了杨四郎到底是哪一位。
如果望文生义地认为,“杨六郎”就是排行第六,而战死的杨延玉又比那哥几个年长的话,杨四郎应该是杨延环。但是很多人认为,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并不是因为排行而是另有深意,他和杨延玉一样,应该比那几个兄弟都大,按照这样的观点,杨四郎就应该是杨延训。
故事中所谓的杨延辉和杨延朗都不可能是杨四郎的真名。把四郎当做杨延朗显然是误传,因为杨延昭的原名就叫杨延朗,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宋真宗年间,为了避“圣祖”赵玄朗的名讳,杨延朗才改名杨延昭。
古时的民间艺人文化层次都不是很高,他们传艺的方式依据的不是文字记载,而是口口相传,年代越久,误传的可能性就越大。至于杨四郎为什么又被叫成了杨延辉,这在后文中还要提到,最大的可能是故事创作过程中,进行了移花接木。
不管杨四郎是杨延训还是杨延环,依据历史记载,有几点都可以肯定:第一,杨四郎确有其人;第二,杨继业战死的时候,杨四郎不在前线;第三,他在战后被提拔为供奉官,并没有失落番营下落不明。
从正史的角度看,杨四郎应该是属于“于史有记”的那一类,他不可能、也没有机会成为辽国的驸马,他成为驸马的概率等于零。但历史上,杨业第四子除了受朝廷封赏之外,再也没有留下其他的任何记录。
986年的陈家谷口一战,除了杨延玉壮烈殉国外,杨业其余的几个儿子都安然无恙。那一战,经常跟随他的杨延昭显然是没有参加,有人推测他可能正在养伤。杨延昭以下的几个兄弟很可能因为年纪尚小也没有出战,史书没有他们随军征战的记录,却有他们受到封赏的记载。所以,无论杨延训还是杨延环是四郎,都不可能在战争中被辽国招为驸马,他们都安好地活在大宋,并且因为父兄的战功而受到提升。民间流传的“七子去,一子回”的传说只不过是虚构。
1051年,北宋名臣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称杨业“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那时距离杨业战死65年,杨延昭去世37年,杨家将第三代人物杨文广尚在世上,正在跟随范仲淹抗击西夏。欧阳修的记录应该是可靠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杨家将投降辽邦做驸马只不过是民间传说和文学演绎,否则也就不会有“父子皆名将”一说。
既然杨家兄弟没有被招为驸马,那么驸马一说又从何而来,是完全的虚构吗?这种传说是否过于大胆和离奇?在两国经常交战的那个年代,敌对双方是不是有可能结成这样的姻缘?这背后又有些什么样的神秘故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