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为何不走“弓弦”走“弓背”?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将红军各部队长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直线连起来,会发现它们和红军长征实际路线构成了几张弯弓的形状,红军基本上是在弯弯的“弓背”上行走。“弓弦”下多为平原、丘陵地区,物产丰富,行军方便。而“弓背”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大川、雪山草地,地瘠民贫,行军异常困难。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码红军长征为何不走“弓弦”走“弓背”?
那么,红军为什么不走平坦的“弓弦”近道,而走山高路远的“弓背”呢?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落脚点几经变化
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而是在长征途中根据敌情、我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决定的。落脚点的不断调整,导致红军的长征路线自然不是笔直的。
就中央红军而言,起初是决定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师,待会师计划无法实行时,遂在黎平会议上决定西进贵州,建立川黔边根据地,遵义会议上又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们根据敌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决定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此后,由于张国焘顽固坚持其南下错误主张,中共中央被迫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落脚点随之进一步调整为陕甘苏区。长征落脚点的几经变化,导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不是直接由华南直向西北进军,而是向西、再向北,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
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
如果将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决定的几个战略落脚点连起来,构成的曲线虽然弯曲,但总体上看去,还不算太绕路。而从实际的长征路线看,却是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红2、红6军团的行军路线更是如此,比中央红军的路线更加偏西、更加偏远。原因很明显,这是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结果。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堵,针对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若要想保存自己而不致全军覆没,只有避开敌人重兵设防地带,绕道前进。如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调整部署,在湖南新宁、城步、绥宁、通道、靖县、黔阳、芷江一带赶筑工事,同时命令广西军阀配合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西的路上。危急关头,中央红军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北上计划,转而西进贵州。
机动作战的需要
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红军行军和作战自然不利,但却可以凭借其擅长的机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行踪,机动作战。如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以及红2、红6军团在滇黔边界乌蒙山区的回旋战,都充分发挥了红军机动作战的优势,与敌重兵集团来回周旋,并伺机突出重围,摆脱危机,继续前进。
对于大纵深、长距离及曲折反复路线的机动作战行动,当时红军中有许多人不理解,也有抵触情绪。如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就埋怨红军走的尽是“弓背路”,主张走弓弦、走捷径。
但机动灵活是红军作战的特点,是以弱胜强的关键。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了红军的这一特点:“为了有把握的取得胜利,我们必须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长征中,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和作战地区,足迹遍布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高山大河、雪山草地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以至许多人牺牲在漫漫征途上,但也磨练了红军将士的革命意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人民军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虎父无犬子?并非如此
楚汉战争范增生平简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