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如何评价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趋于败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幼年的鲁迅是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度过的,他常在私塾里读《三字经》《百家姓》。鲁迅大约12岁时,进入三味书屋读书,熟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在课余还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传统白话小说。这一期间他积累了浓厚的国文功底,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13岁那年,他祖父在一桩科场案中惹下大祸,被捕入狱,他们全家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家境的衰落使他为避祸而逃到乡下。少年的鲁迅常来往于药铺与当铺之间,紧接着的灾难便是多病父亲的病故,从此全家人过上了一种凄凉、贫苦的生活。
1898年,鲁迅18岁时考入了洋务派开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在这里,他初次接受西学。1902年,鲁迅被选派留学日本。在东京期间,他接触到许多海外反清救国人士,受他们的影响,鲁迅决心将一生奉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
1904年9月,带着将中国从愚昧落后状态拯救出来的抱负,他来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但是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他的初衷。在一次课间放映的时事幻灯片里,鲁迅看到日俄战争中许多中国人围观一个被日军捉来杀头示众的同胞。他痛感医学并非紧要事,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唤醒国人麻木的觉醒。
1909年,鲁迅因生活窘困回国谋职,在杭州绍兴教学。辛亥革命后,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官场生活使鲁迅感到难以忍受的寂寞,辛亥革命的失败更使他感到悲愤。这时,《新青年》杂志向他约稿,于是《狂人日记》发表了。
这是一篇向封建主义的礼教和仁义道德开战的檄文,他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的摧残。“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剥开了“仁义道德”的真面目,这就是“易子而食”“割股疗亲”“食肉寝皮”等残酷的罪行。
1926年7月到1927年9月,鲁迅相继到厦门和广州应聘教书。在此期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珠江两地也在喋血。在血腥的氛围中,为了新的战斗,鲁迅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生活和战斗的历程,终于扬弃了多年来思想的武器——进化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观点,在战斗实践中,自觉地站到无产阶级阵营中来。为了新的战斗,鲁迅决定前往上海。
1930年3月2日,由鲁迅、郭沫若、茅盾、钱杏邨、蒋光慈、郁达夫、柔石等50多位作家发起,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鲁迅成为“左联”重要领导人之一。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了中国文艺革命的方向,对进步作家提出了正确的要求。后来“左联”在思想斗争和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做出了成绩,这与鲁迅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之下,东北三省先后沦亡了,1932年又发动“一二八”事变。鲁迅与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反对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33年,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社会活动以外,他还以多种形式发表抨击时政的杂文。他的文章迂回于刀枪剑戟之中,极具讽刺性,让反动当局见了他的文章毛骨悚然。
1934年到1935年,中国文化界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蒋介石及其反动文人推行复古尊孔运动,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也在东三省鼓吹建立“王道乐土”。鲁迅一方面日益关注社会形势的发展,一方面著文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文化专制,表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抗议。他还翻译引进苏俄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让人们了解进步的革命思想,使国内的革命阵营更加强大。
1933年后,鲁迅的健康状况逐渐坏了下来,他却因此投入更加紧张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那颗热烈战斗的心停止了跳动,放下他未完成的工作与世长辞了。鲁迅的遗体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先生一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作品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说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小说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不少的散文和散文诗,它们是鲁迅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最能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才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力量,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鲁迅的杂文自由、大胆地表现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径,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培育新生力量。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我国思想和文学史上一面灿烂的旗帜,一座不朽的丰碑。
名人名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日内瓦会议是怎么回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