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刘英为什么造反?原因是因为信奉佛教?
东汉明帝刘庄从小就很聪明,深得其父光武帝刘秀的喜爱,因此虽然不是长子,却最终被立为皇太子,继承了皇帝宝座。他的施政纲领,和光武帝是一脉相承的,同样尊崇儒教,同样鼓励产生,同样中央集权,也同样向豪门贵族大作让步和妥协。明帝独有的特色,是他非常重视法律和吏治,经常亲自审理案件,但因此也遭到为政过于严苛的批评。
永平十三年(70)十一月,楚王刘英谋反遭到废黜,受牵连而死的不过数十人。到次年(71)三月,突然有人告发说司徒虞延知道楚王谋逆内情,却没有及时上报,应判同谋之罪。虞延虽然畏罪自杀,事情却并没有到此终结,明帝下令紧追深挖,办起大案,先后杀死千余人,此外还有数千人被捕下狱。为政之苛,由此可见一斑。
光武帝不使功臣、外戚掌握实权的政策,使明帝得以毫无顾忌地大展拳脚,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西汉的文帝、景帝那样忌惮开国功臣,因思念忠臣之故,还特意在南宫云台上悬挂起中兴功臣的图像,以供自己和后世帝王瞻仰。
这些功臣中最著名的是为“云台二十八将”,包括: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陖、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肜、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和刘隆,加上后来增添的王常、李通、窦融和卓茂,总共32人。
其实还有一位著名的功臣漏选,那就是以“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留名后世的伏波将军马援。因为马援的小女儿曾做刘庄的太子妃,后来被立为皇后,本着压制外戚的既定政策,明帝没把老丈人的图画也搬上云台。与此意相同,他多次严令后妃家族中人不得封侯,不得担任重要官职,以免西汉晚期外戚擅权的局面再次出现。
西汉平帝的时候,黄河和汴河决口,一直没有修复堤防,给河南地区的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永平十二年(69)四月,明帝和大臣们商议修挖汴渠,疏通河水。于是征调10万民工,派乐浪(今朝鲜平壤南)人王景和王吴监工,从荥阳东面一直到千乘(今山东利津),展开了浩大的工程,力图使黄河、汴水分流,恢复故道,使汴渠得以安流漕运。
工程过程中,王景亲自勘察和测量地形高低,指导开凿山岭,破除砂石,截断沟涧,疏通壅塞,他虽然尽量减省费用,仍然花费了上百亿的资金。到次年(70)四月,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工程终于完工了,从汉平帝以来延续了60多年的河患,至此完全平息。
除大力兴修水利外,明帝还多次下诏安抚流民,把各郡的公田赏赐给贫农,并且贷给他们种子、食物。虽然兼并问题没能解决,但因为社会比较安定,政治尚算清明,所以四处流亡的百姓重新定居,人口也开始大量增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记载在户籍上的人口为2100多万,到明帝末年,不足20年的时间里竟然激增到了3400万。
明帝时候,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原地区,但却不是民间自然传入,而是明帝特意去请进来的。大约在永平七年(64)前后,某次明帝做梦,看到一尊金色的神人,头顶有道白光,绕着殿宇飞行了几圈,转身朝西方飞去了。
他醒来以后询问群臣,大家都不明所以,只有一个名叫傅毅的博士猜测说,西域有类似相貌的神,其名为“佛”。明帝派人辗转打听,原来此神不出自西域,源头是在天竺(对印度次大陆的古称),于是就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泰等人前往天竺取经。
永平十年(67),蔡愔和秦泰两人从天竺邀请了两位沙门(佛教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用一匹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回到都城雒阳。明帝殷勤款待两位远方来的客人,第二年还应他们的请求,在雒阳城西按照天竺式样建造了一座庙宇,把佛经和驮经的白马都供奉在里面。这就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明帝虽然请来了远方的神灵,但他当时正沉迷在儒家经学当中,对佛学的兴趣并不浓厚。王公显贵中,只有楚王刘英与众不同,他专门派使者到雒阳向两位沙门请教,两人就画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经交给使者。使者回到楚国,刘英就在内宫供奉起佛像来,朝夕礼拜——但这只不过是野心图谋的一个环节而已,妄图造反的刘英借着信佛的名义结交方士和豪强,想用外国神来对抗朝廷宣扬的天命论,迷惑部属和百姓。
佛教初次进入中国,就沦为野心家的工具。刘英虽然最终造反失败,于流放丹阳途中自杀而死,但此后历代效法刘英的人,也并非寥寥无几。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