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家庭出身怎么样
周恩来出身在没落的封建仕宦之家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省淮安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大家庭中,祖籍浙江绍兴。周恩来出生时,给整个周家都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因为他是父亲兄弟四人后代中的第一个男孩,是家中的长孙,长子。父母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儿子的宠爱,他们给儿子取名“大鸾”。
“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绍兴到江苏山阳(即今淮安市)当了多年的师爷,晚年才谋得一个县知事的官衔。祖父有四个儿子,按照家族同辈排行分别是周贻赓(后来资助周恩来在东北学习);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八叔周贻奎以及十一叔周贻淦。
淮安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位于京杭大运河和淮河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历来经济繁荣且文化发达,历史上不少杰出人物都出自淮安。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淮安人,南宋著名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是淮安人,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关天培也是淮安人。
周恩来小的时候经常听长辈给他讲这些英雄的故事,也常去瞻仰后人为纪念这些英雄在淮安城修建的胯下桥、漂母祠、梁红玉祠、关天培祠,并在关天培的塑像前恭恭敬敬地鞠躬。家乡悠久的历史让童年的周恩来就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1939年3月,周恩来回绍兴,谈到团结抗战时,还向人们讲起关天培祠内林则徐撰写的那副挽联,勉励大家勿忘关天培的气节,共赴国难。
周恩来出生的年代是19世纪末,此时的中国处在清王朝统治末期,内部腐败无能,外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在深重的国难面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就很自然地成为周恩来那一代人后来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道路、献身中国革命的最主要原因。
当时,不仅整个国家面临被灭亡的境地,而且周恩来所在的这个封建仕宦之家,到了他父亲这辈也在逐渐破落衰败。所以,童年的周恩来并没有典型的上层社会那种富裕平静的生活,相反,他从小就懂得了生活艰难。但幸运的是,周恩来12岁去东北之前的淮安童年生活,深受身边的亲人,尤其是他三位母亲的厚爱与教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养,伟大的母爱给予了周恩来性格、能力、品格方向深远的影响。这三位母亲即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
周恩来的三位母亲: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
一、生母万氏——培养了他办事的协调能力
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江西南昌人,曾任过清河(今淮阴)、盐城等地知县。他的生母是外祖父的第12个女儿,小名冬儿,大家都叫她十二姑。周恩来的母亲万氏长相俊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聪慧、开朗,外祖父生前最喜爱这个女儿,经常带着她出入官宦门第之家,经历过比较大的场面,使她从小就见多识广,这培养了她精明能干、处事果断的能力。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在东北任职,生父周贻能忠厚老实,只在外省担任一个很不重要的小职位,常年漂泊在外,月收入不足三十元,仅能维持自己生计,而其他两个叔叔身体又不好。
因此,万氏嫁到周家后,就充当了这个败落中的周府的“管家”。万氏主持周府家务,处事干练,考虑问题细密周到。周家缺钱少粮时,万氏还得维持周家的排场,负责调解大家庭内部的矛盾。每当处理这些家庭纠纷时,万氏常常带着周恩来。万氏处理复杂家务、排解纠纷的才干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给周恩来以无形的影响,让他日后能灵活处理好复杂的国内国际关系,具备了高超的办事能力。周府家境日渐窘迫,由于操劳过度,1907年在周恩来9岁那年生母万氏病逝了。生母的去世,给童年的周恩来带来了无限的伤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时就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在重庆送别会上他对记者说道,38年了,他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他却痛悔着亲恩未报!这深切地表达了周恩来对生母万氏的无限思念。
二、嗣母陈氏——家庭教育的启蒙者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不仅精明能干,而且是一位为人善良、识大局、顾大体的女性。当时周恩来的十一叔周贻淦得了肺结核病,在当时不能治愈,十一叔膝下又无子女。为了冲喜消灾,尽管万氏自己当时只有一个儿子,还是遵照公婆的决定,将还不到一岁的恩来过继给十一叔周贻淦和十一婶陈氏。不久,周贻淦去世了,年幼的周恩来由守寡的陈氏抚养。所以,周恩来喊陈氏为“娘”,称去世的十一叔为父亲。周恩来的嗣母陈氏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陈氏出生在苏北宝应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陈源是个秀才,饱读经书,很有学问。陈氏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擅长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她性情温和,知书达理。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说起嗣母陈氏,说她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子,在他5岁时就常给他讲《天雨花》《再生缘》等故事。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周恩来好静的性格是从嗣母身上承继过来的;但周恩来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他的性格也有生母万氏的这一部分。周恩来过继过来后,不久十一叔便去世,陈氏既未再嫁,也不轻易出门,一心教养嗣子恩来。#p#分页标题#e#
陈氏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恩来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练习书法;嗣母对周恩来的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吟诵古诗词,给他讲故事。周恩来5岁上私塾后,先后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和艺术修养却是最早的熏陶。幼年的恩来聪明活泼,并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为帮助恩来学习,嗣母专门请人给他做了一只盛字块的小柳斗,并与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做益智游戏——就是把古诗一个字一个字写在方块厚纸片上,然后打乱,看谁最先准确地拼好一首完整的诗词。恩来每次总是最先拼好,获得了长辈和同辈的一致赞扬。陈氏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如《韩信胯下之辱》《岳飞传》等,对周恩来在思想、文化上做了最初的启蒙教育。但不幸的是,就在1908年,距离生母去世仅一年,嗣母陈氏因病去世,年仅30岁。当时,周恩来才10岁。童年周恩来遭受了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周恩来从不到一岁到陈氏去世这八九年一直跟着这位嗣母生活,他对陈氏的感情很深。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周恩来曾深情表达他对嗣母陈氏的感激,感谢母亲把他引上好学的道路。
三、乳母蒋江氏——让他懂得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
周恩来过继给陈氏后,陈氏无奶哺育,就在本城雇了一位20多岁的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蒋江氏出生于淮安古城东门外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而善良,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恩来一直称她为“蒋妈妈”。蒋妈妈的丈夫是个裁缝,有时还当轿夫,生有两个小孩,家境贫寒。蒋妈妈在用乳汁哺育恩来成长的过程中,让小恩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诚实朴素和勤劳善良,也教会了恩来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她经常带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还不时带恩来到自己家里去玩。
这样,就使他得到一些劳动锻炼,并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真挚的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状况。周恩来曾说他的奶妈把他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他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乳母教会他大公无私。恩来12岁时,四伯父接他去东北。乳母与他难舍难分,大哭了一场。恩来走后,她日夜思念,后来得知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蒋妈妈竟借路费到天津看望恩来。两人见面,抱头痛哭。当时恩来虽然正忙于学生运动,仍留蒋妈妈在天津住了5天。
临行前,恩来还请四伯父替蒋妈妈买了船票,并送她几十元钱。蒋妈妈有斋戒吃素的习惯,恩来还专门给乳母带上一只吃饭用的搪瓷缸和一条毛巾在路上用。几十年后,已经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还曾多次向来到北京的家乡人打听蒋妈妈及其后代的情况。
三位母亲对童年周恩来的教育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给予了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为他日后所走的道路及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恩来曾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到三位母亲,他的生母慈祥、温柔,但文化不高,可是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大度的品德;他的嗣母才学出众,教他热爱知识,学会动脑筋;他的乳母把他带到大运河边自己的家里,教会他大公无私,让他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当年,母亲们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周恩来身上;而周恩来日后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
生母、嗣母相继去世后,家里的日子更加艰难。四伯父和生父都在外谋生,八伯常年瘫痪在床。只有八妈和年仅十岁的小恩来一起承担着债台高筑、举步维艰的生活重担。因为是长孙,尽管只有十岁,还是个孩子,却要开始管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当时家里常常是无米无菜下锅,为了还债,家里能卖的、能当的都倒腾尽了,开口向人借,都没人借了。就这样,亲戚家的红白喜事还得送礼、磕头,这样的事都得小恩来去。他心里的苦啊无处说,就只好给东北的四伯父写信。
童年的周恩来经历了家庭的太多变故与磨难,但同时,这些苦难经历又磨炼了他,让他具备了精明果敢、富于条理的办事能力,为日后管理几亿人口的大国积累了经验。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