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的生平故事介绍!
袁崇焕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将领、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曾一度帮助明廷收复辽东失地,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因此受到时人的广泛称颂。但袁崇焕波澜壮阔的一生很快便灰飞烟灭了,最终含冤而死,成为继南宋将领岳飞含冤受害之后的又一桩著名冤案。但二者相比较来说,袁崇焕的冤死更为惊天地泣鬼神。岳飞的冤死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同情,而袁崇焕的死,不仅未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反而在其被凌迟处死时,民众纷纷争食其肉。由此可见,民众对袁崇焕的痛恨程度。袁崇焕究竟是含冤而死,还是咎由自取呢?
天启元年(1621),朝廷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驻守山海关。年底,努尔哈赤利用熊廷弼与广西巡抚王化贞之间的矛盾攻陷广宁。广宁一役大破13万明军,攻陷40余城,使得明朝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广宁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给了大明朝廷巨大的心理震撼,一种恐惧之感萦绕于每一个官员和士兵的心理。朝廷里弥漫着一片惊惶失措的情绪,是战是守,举棋不定,多数大臣主张放弃关外国土。
袁崇焕画像
在这危急关头,正在北京参加朝拜之礼的袁崇焕挺身而出,为了解关外的真实情况,“即单骑出阅关内外”,对地形作了一番详细的考察后,回来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袁崇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于败军之际,开始其督军关外的戎马生涯。身为文官的他,完全可以不理这些军事问题,但他却毅然投笔从戎。在他做决定之前,很多人劝他不要去趟这浑水,他也预感到自己可能会有与熊廷弼相似甚至更悲惨的个人命运,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就这样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地去了抗清前线。
袁崇焕前往前线后,也表现出其杰出的作战指挥能力,他以孤军独守宁远(兴城)、锦州防线,并于天启六年、七年两次重创清军的进犯,并炮伤努尔哈赤致其不久而死,一改万历后期以来节节败退的战争颓势,创造了明清近半世纪的辽东之争中罕有的明军以少胜多的战例。
袁崇焕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崇祯继位后,拜他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袁崇焕向崇祯帝提出了“五年全辽可复”的军事计划。鉴于过去熊廷弼的冤死以及孙承宗和自己被魏忠贤党羽排斥打击的遭遇,他向崇祯诉说了自己可能遭到陷害打击和来自敌人离间阴谋的顾虑。崇祯劝其不要顾虑,并赐予尚方剑,允许他在重大问题上可以做主处理。
有了崇祯的承诺,袁崇焕做事的底气就更加足了,一方面整肃内部,消除隐患,为了便于统一指挥,他果断地处决了魏忠贤党羽皮岛总兵毛文龙;另一方面加紧练兵防敌,整饬蓟辽军务,修城备战。在他努力之下,此处防线牢不可破。但这只是与后金接壤的一个地方而已,其他地方的守军则未必如袁军一样坚不可摧。很快,皇太极便于喜烽口窜入长城,攻陷遵化。
袁崇焕急驰救援,从后路包抄八旗军,切断其退路。皇太极一路狂杀,顺势进攻北京,袁崇焕得知消息后催马加鞭,两天两夜急行军300多公里,竟比后金军早到北京两天!但是崇祯却不让其部队进城,只能驻扎在广渠门外。当皇太极到达之后,对袁军行动之迅速大为吃惊。双方之间发生了多次较量,袁崇焕以不足1万的兵力迎战后金10万大军,最后击败后金兵,取得保卫京师之战的胜利。
在北京城下遭受重创后,皇太极对袁崇焕又忌又恨,他深知不除掉袁崇焕,自己进军中原的宏愿将很难实现,于是他利用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重施反间计,想借助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他让人散布袁崇焕引兵深入,其实是为了和后金结城下之盟的谣言。崇祯对此起了很大疑心。这时皇太极又使出了极其恶毒的一招。
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先是(后金)获明太监二人,监守之。至是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遵赏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计也,顷上车骑向敌,有二人来见,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时杨太监者,详卧窃听。庚戌,纵之归。”杨太监回去后,将袁崇焕与后金“密约”一事告与崇祯皇帝,崇祯深信不疑,以擅杀大将、勾引敌方来胁迫朝廷求和、谋叛欺君的“莫须有”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的悲惨遭遇并没有博得满朝权贵的同情,他们嫉妒袁崇焕,因为袁崇焕功高盖过他们。相反,“凌迟袁贼”的呼声从平民百姓喊到朝廷百官,直至响彻云端。最终,袁崇焕被杀,死得十分惨烈。观看行刑的百姓纷纷掏出钱递给刽子手,然后争着将一片片凌迟的肉生啖。袁被害后暴骨尸野,乡人因为害怕惹祸上身,都不敢过问。他那血肉模糊的头颅,被悬挂在高秆上示众。后来袁崇焕部下中有一位姓佘的谋士冒死把他的头颅盗了出来,掩埋于自家后院,从此与家人隐姓埋名,世代为袁崇焕守灵整整155年。
直到清乾隆年间,乾隆偶尔读到明史,感于其冤,决定为其平反,袁崇焕冤案才最终得以平反昭雪,真相大白于天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自此,袁崇焕的冤屈才得以昭雪,后人给予其很高的评价。金庸先生在《碧血剑》后所附的《袁崇焕评传》中,认为袁崇焕是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在天昏地暗的乱世中力挽狂澜,支大厦于将倾之时。他的冤屈既然早已昭雪,功过自已分明,无须后人多争论。
皇帝临幸嫔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