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是谁写的
戊戍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六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称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 谭嗣同。他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埔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表现出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并寄莫大希望于后来者。诗的前两句用典,含义清楚,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则引起了当时和后来者的多种推断和猜测。
其一,认为“两昆仑”是指王五和胡七。20世纪30年代,新闻记者啕菊隐的《新语林》在记述谭嗣同逸事时说,当年谭嗣同住在北京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时,有两个侠士,即单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延)“同时教授他武艺”。据说谭嗣同有一身好武功,好气功,而且撞长耍使各种兵刃,乃得力于他俩的精心教授。因为他俩学的是昆仑派,“浏阳(潭嗣同)绝命诗所说两昆仑是指你(指胡致延)和王五的,因为你 们都是昆仑派。”由此来看,似乎有些道理。
其二,认为“两昆仑”是指胡理臣和罗升两位仆人。蔡尚思等编的《谭嗣同全集》里,谭训聪(潭嗣同后人)在附注中所持另一种说法广胡理臣、罗升,两仆人, 《狱中题壁诗》‘去留肝胆两昆仑’盖指两仆,盖昆仑奴之称也。”注释者作此说,似以谭嗣同下狱,与仆人信件有“尔等满怀忠爱,可嘉之至”等语为凭证。
其三,认为“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王五。谭嗣同的战友梁启超说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梁启超是谭的同道.在谭嗣同被捕前夕,两人还慷慨话别,可以说他对这位挚友的思想、行为是十分了解的。
所以此说数十年间成为权威之言李志等编 《近代爱国人物剪影》还对王五此人做了介绍,说他原名白正谊,字子斌,父母双亡,年轻时为北京的门外顺兴镖局王五夫妇收养,始改姓王,因善使单刀人称”大刀王五’后在反抗八国联军漫略者的战斗中牺牲,裾称王五在谭嗣同被捕前几分钟,还催他逃走,后来还打算劫法场搭救。在梁启超看来.王五在谭嗣同心心里,乃是属于师友之类的大侠士。
其四,认为“两昆仑”是指唐才常和王五。参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鸥所写的《鄂州血史》即主此说,书里则将“两昆仑”解释为王五和唐才常;后者和《嗣同肝胆与 共,他们一起在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诗里寄予希望的是唐才常。
其五、认为“两昆仑”是指谭嗣同和唐才常,皮明庥的《唐才常和自立军》也.说: “很可能一指澤嗣同自己,”作者坚挎另一个“昆仑”乃是唐才常,“因为两人为刎颈交,在此以前肩又曾电约唐寸常赴京;谭的绝命诗视才常如昆仑之杰,对他寄托 着无限的信赖之倩。”
其六,认为“两昆仑”是指谭嗣同本人与康有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的《论漳嗣同》篇中,则将“两昆仑”解释为“康有为和他(濛嗣同域去或留各有目己的抱负”戊戍八月初六,政变发生,那拉氏囚禁光绪.重新垂帘听政.下令搜捕维新派。初七,谭嗣同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将自己的诗词文稿及所著《仁学》交梁保存,并说广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决心以死酬主警世,促梁启超东獲以图维新寧业于将来.初九.日本友人数人再三劝《到曰本避堆,潭不听,慷慨与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禾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 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这三 口内.潭还与王五密深潜人宫中劫救光绪,因荣禄等加强了皇官警戒,寧终未成。王五苦劝谭出奔,愿以身保护,谭坚拒不行。谭还代父写家朽,以洗其父与自己的干系,初十日,濯被逮下狱a在狱中三天•写遗泰有为、梁启超书各一 渾稱同
封,给家仆胡理臣、罗升二人手札三封,壁上题诗一首。其遗康有为书云……千 钧一发,惟先生一人而巳!天若未绝中国,先生必不死。呜呼!其无使死者徒死而 生者徒生也。嗣同为其易,先生为其魂当为厉,以助杀贼!裂揉啮血,言尽于斯。”此二书尽言国事,念念不忘者变法事业。给家仆的手札三封则尽是送衣服及日用品诸种非常琐事,绝非以大事相托。
八月十三日,遇害,临终时语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从上列题诗前后数曰内谭嗣同的所作所为可以淸楚看出,他的全部神思与言行已完全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维新变法事业的 命运上,真正是殚轎竭虑,慷慨激烈,舍生求死,以期保护君王并望变法事业有成 于将来。人狱后,面对屠刀,他仰天长笑,义无反顾,并将热血激励来者,死而无憾; 魂牵梦萦、拳拳于心者是被遇出走的康、梁、王五等同志的命运如何?是否有忠臣义士举义勤王?自己留下珣法酬主,是死得其所,让“去”者承担救主与复兴新法的重担吧。不论留者与去者,对圣上、对新法、对朋友都是忠贞不贰,一片刚烈,像巍峨昆仑一样顶天立地。
“去留”究系何意?谭嗣同在言谈、书信和题诗中,三次用程婴杵臼典故,表明 自己留死的决心和对“去”者康有为的期望,总之,“生死去留”都是为新法事业。
从诗的内容与脉络来分析,第一句是用张俭的典故喻指被逼出走的维新志士,主要喻指康有为,兼有梁启超之意。第二句用杜根的典故隐喻期待举义勤王的忠臣义士救主诛贼,这里包含着曾有此谋划的王五,但并非以杜根喻王五。第三句是作者剖心明志。第四句是喻指“为其难”的“去”者康南海为其易”的“留”者自己,都如巍蛾毘仑一样光明磊落。
谭嗣同一代豪杰,他以昆仑相喻者,自非等闲之辈,两昆仑所指任由后来者见 仁见智,只是,斯人巳逝,谁又能洞悉谭嗣同彼时彼刻的心境呢?
下一节:隶书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皇帝死后都有哪些做陪葬品?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