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被埋没的隐士
第二个事例:按《三国演义》的描写,在赤壁大战时,曹操这边只有徐庶看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为此,他没有对曹操“告密”,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他很快想出一招绝妙的脱身之术,在魏营散播谣言说西凉马腾来攻,然后请求带兵去御敌。曹操见一向沉默的徐庶主动请缨,以为他已被自己感化了,很爽快的批准他率3000兵马御敌,徐庶借此离开曹营,度过一大劫难。
其次,来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到曹营,一方面痛恨曹操对他的“欺骗罪”,另一方面依恋故主刘备对他的“君子礼”,发誓不为他献一谋一计。那么,问题来了,他做到了吗?
据史书记载,徐庶在曹魏数十年间,悄无声息,在政治上没有半点作为,在军事上没有丝毫建树,几乎泯然众人矣。笔者认为这一点徐庶应该是做到了,原因是徐庶和刘备一样,是个讲诚信的人,既然他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谋一计,肯定会遵守自己的诺言,誓死不悔。
那么,问题来了,据《魏略》记载,徐庶到曹营后最高的职务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要知道中郎将是由中郎演变而来。最开始设置中郎一职的秦朝,随后在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到了东汉后,中朗将成了统兵将领专属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匈奴中郎将等。总之,中郎将几经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级官僚。
而御史中丞这个官职最开始是汉朝建立的。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到了西汉末年时,御史大夫有了另一个新的称呼——大司空,御史中丞相应有了新的称呼——御史台长官。东汉中期时又恢复了原官名。总之,御史中丞几经捣腾,成了实权在握的重要官职。
徐庶头顶上戴的这两顶乌纱帽显然在朝中是很有份量的,曹操会让不献一计、不立一功的徐庶当此要职吗?
答应是肯定的——会。为什么呢?
笔才分析原因有三个:
第一,曹操是个任人唯贤的明主。他很清楚徐庶的才华恐怕连自己身边最厉害的程昱、荀彧等谋士都难望其背劲,惟才是举,封徐庶高官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曹操也是惜才之人,因此,即便徐庶没有为他出谋划策,也依然以礼相待,封以高官厚禄。
第二,曹操是个狡诈多变的小人。他知道徐庶有才,但也怕徐庶哪天会对他上演不辞而别。为了安其心,尽管徐庶不为自己献一谋,也给他封以高级官职,目的就是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第三,曹操是个刚中带柔的性情中人。他也为自己逼死徐母而内疚,出于弥补心里,同时为了恢复自己的名誉,拔高徐庶的官职也是举手之劳的事。再说,他还幻想着哪天徐庶被自己的诚心所感动,主动为自己献谋献策呢?
当然,徐庶虽然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但以他的个性,在本职工作上应该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比如说审阅公文、比如说后勤服务、比如说接人待事等等。说白了,他其实是到曹营后,自己对自己重新定了位,完成并一直坚守这个转换了的角色——由谋士转为卫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但求心安。所以最后他碌碌无为的度完了一生,诚为悲哉、叹哉。
然而,不管怎么样,他用一生来诠释了忠诚、担当、干净六个字,这六个字看着眼熟啊,扯远了,就此打住。
关于霍去病的事迹三则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