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烹饪术语有哪些
常见的烹饪术语有:焯水,走油,过油,挂糊,改刀
常见的烹饪术语:焯水
焯水就是将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备进一步烹调或调味。它是烹调中特别是凉拌菜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对菜肴的色、香、味,特别是色起着关键作用。焯水,又称出水、飞水。
开水锅焯水注意事项
叶类蔬菜原料应先焯水再切配,以免营养成分损失过多。
焯水时应水多火旺,以使投入原料后能及时开锅。
焯制绿叶蔬菜时,略滚即捞出。蔬菜类原料在焯水后应立即投凉控干,以免因余热而使之变黄、熟烂。
冷水锅焯水注意事项
锅内的加水量不宜过多,以淹没原料为度。
在逐渐加热过程中,必须对原料勤翻动,以使原料受热均匀,达到焯水的目的。
焯水的作用
1.可以使蔬菜颜色更鲜艳,质地更脆嫩,减轻涩、苦、辣味,还可以杀菌消毒。
2.可以使肉类原料去除血污及腥膻等异味,如牛、羊、猪肉及其内脏焯水后都可减少异味。
3.可以调整不同原料的成熟时间,缩短烹调时间。由于原料性质不同,加热成熟的时间也不同,可以通过焯水使几种不同的原料一起成熟。
4.便于原料进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后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后便于进一步加工切制等。
常见的烹饪术语:走油
又称炸。走油是一种大油量、高油温的加工方法,油温在七、八成热。走油的原材料一般都较大,通过走油达到炸透、上色、定型的目的。
注意事项
挂糊、上浆的原料一般要分散下锅;不挂糊、不上浆的原料应抖散下锅;需要表面酥脆的原料,走油时应该复炸,也叫“重油”;需要保持洁白的原料,走油时必须用猪油或清油(即未用过的植物油)。
常见的烹饪术语:过油
过油,是将备用的原料放入油锅进行初步热处理的过程。过油能使菜肴口味滑嫩软润,保持和增加原料的鲜艳色泽,而且富有菜肴的风味特色,还能去除原料的异味。过油时要根据油锅的大小、原料的性质以及投料多少等正确地掌握油的温度。
注意事项
根据火力的大小掌握油温。急火,可使油温迅速升高,但极易造成互相粘连散不开或出现焦煳现象。慢火,原料在火力比较慢、油温低的情况下投入,则会使油温迅速下降,导致脱浆,从而达不到菜肴的要求,故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些。
根据投料数量的多少掌握油温。投料数量多,原料下锅时油温可高一些;投料数量少,原料下锅时油温就应该低一些。油温还应根据原料质地老嫩和形状大小等情况适当掌握。
过油必须在急火热油中进行,而且锅内的油量以能浸没原料为宜。原料投入后由于原料中的水分在遇高温时立即汽化,易将热油溅出,须注意防止烫伤。
常见的烹饪术语:挂糊
挂糊是指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挂上一层粉糊。由于原料在油炸时温度比较高,粉糊受热后会立即凝成一层保护层,使原料不直接和高温的油接触。
注意事项
蛋清糊,也叫蛋白糊,用鸡蛋清和水淀粉调制而成。也有用蛋清和面粉、水调制的。还可加入适量的发酵粉助发。制作时蛋清不打发,只要均匀地搅拌在面粉、淀粉中即可,一般适用于软炸,如软炸鱼条、软炸口蘑等。
蛋泡糊,将鸡蛋清用筷子顺一个方向搅打,打至起泡,筷子在蛋清中直立不倒为止。然后加入干淀粉拌和成糊。用它挂糊制作的菜,外观形态饱满,口感外酥里嫩。
蛋黄糊,用鸡蛋黄加面粉或淀粉、水拌制而成。制作的菜品色泽金黄,一般适用于酥炸、炸熘等烹调方法。炸熟后食品外酥里嫩,食用时蘸调味品即可。
全蛋糊,用整只鸡蛋与面粉或淀粉、水拌制而成。它制作简单,适用于炸制拔丝菜肴,成品金黄色,外酥里嫩。
水粉糊,用淀粉与水拌制而成,制作简单方便,应用广,多用于干炸、焦、熘、抓炒等烹调方法。制成的菜色金黄、外脆硬、内鲜嫩,如干炸里脊、抓炒鱼块等。
脆糊,在发糊内加入17%的猪油或色拉油拌制而成,一般适用于酥炸、干炸的菜肴。制菜后具有酥脆、酥香、胀发饱满的特点。
常见的烹饪术语:改刀
中国烹饪行业专业术语,就是切菜。将蔬菜或肉类用刀切成一定形状的过程,或是用刀把大块的原料改小或改形状。改刀的方法包括切丁、切粒、切块、切条、切丝、切段、剁蓉、切花、做球等,视菜品不同来选择具体的切法。
为什么解放战争打了三年?
忠义秦琼为何在凌烟阁排名最末?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