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现选择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依次进行介绍。
七曜是什么
古人将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或“七政”。这与西方关于星期的命名颇相类似(如星期天为“日曜日”,星期一为“月曜日”等)。
“日”是怎么来的
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故“七曜”之中的“日”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国很早便设立了占日之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对“日”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早关于日的传说是“十日并出”。相传尧之时十个太阳一齐出来,晒得草木庄稼枯焦,猛兽到处为害,而民无所食。
“月”是怎么来的
月亮又称太阴,是仅次于太阳的天体。中国古代的十二地支,实际也与月的传说有关。《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十二月,此始浴之。常羲又作常義(义)、常仪(é),最后演变为嫦娥。传说常仪所生的十二个月亮也是每夜出来一个,后人便分别给它们取名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就是十二地支。实际上月亮只有一个,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也不能发光,只能靠反射太阳的光以照亮地球的夜空。而随着人类登上月球,今天的人们对月球已不再感到神秘了。
金星:金星是仅次于日、月的第三颗最亮的天体。因其光色银白,亮度特强,故又称明星、太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便皆是金星。又因为此星黎明时分见于东方,黄昏时分见于西方,故又称“启明”、“长庚”。《诗经_小雅·大东》所说的“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便是指金星(参见朱熹《诗集传》)。
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此星约12年(实为11.8622年)绕天一周,故在战国时期曾被用来纪年,即所谓“岁星纪年法”(后又演变为“太岁纪年法”)。其大致的方法是将木星所行经的星空区域划为十二分,各命以名,人们便根据木星每年所处的位置来定年份。
水星:一名辰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典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恒星中的定星(即营室)。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水昏正而栽(筑墙立板)。”其所谓“水昏正”,即黄昏时定星见于正南。《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以及《国语·周语》“营室之中,土功其始”可为其证。
火星:古名荧惑,因其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也。《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索隐》引韦昭曰:“火,荧惑也。”《天官书》又谓“察刚气以处荧惑”、“罚出荧惑”、“荧惑失行”,《论衡·变虚》谓“荧惑守心”,皆指火星也。火星在古书中虽有时也被称“火”或“火星”,如上引《史记·天官书》之“火犯守角”及《论衡·变虚》之“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但在许多情况下,“火”却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如《诗经·七月》之“七月流火”,《左传·襄公九年》之“心为大火”便是。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一名地侯。此星约28年(实为29.45年)绕天一周,似每年在镇守或填充二十八宿巾的一宿,故而得名。《史记·天官书》“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以及“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说的便皆是土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还引晋灼曰:“常以甲辰之元始建斗,岁镇一宿,二十八岁而周天。”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