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郭沫若幼年的故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早年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成立“创造社”,并于1922年3月创办《创造季刊》。出版的诗集有《女神》《瓶》《前茅》《凤凰》等,历史剧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郭沫若——知错就改,敢作敢当
姓名:郭沫若
生卒年:1892—1978
籍贯:四川乐山
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他的父亲郭朝沛特别擅长理财,郭家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他们家的后园里有一座家塾“绥山山馆”,郭家的孩子们都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郭沫若5岁的时候,父亲便带他去拜师:先是点燃一对大红的蜡烛,烧三炷香,然后是父亲按住他,在孔子的牌位前磕几个响头。他还在莫名其妙地东张西望呢,就已经完成了当地人称为“穿牛鼻”的拜师仪式。
家塾中总共有10多个孩子,数郭沫若最聪明,也数他最顽皮。刚上学,觉得新鲜,他主动去书房,可是不到4天就逃起学来。郭家家教严,逃学肯定是不行的,他在小伙伴们一片“逃学狗,逃学狗”的讥笑声中,被父亲呵斥着重新回到书房。没过多久,他又在书房里变着法儿捣乱。
私塾先生见了,嘴里说着“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手里的板子就落到郭沫若的头上。不一会儿,他的头上便浮出许多包。他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心疼得不得了,一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伤处,一边教育他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在严师与慈母的教育下,郭沫若很快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他发蒙时读《三字经》,之后读“四书五经”,还有唐诗、宋词和古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他都熟读成诵,尽管其中有的篇章他不理解,但这为他的旧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郭沫若脑子好使,一点就透,常常受到私塾先生的夸奖,但有时候也很淘气,让先生没辙。
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座寺庙附近玩耍,忽然见寺内桃树伸出墙外的枝头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就想摘几个吃。他们从墙角的狗洞爬进去,到树上捡最好的摘了几个。这时,老和尚远远地赶了过来,但哪里追得上这群孩子,于是到私塾先生那里告了一状。第二天,先生怒气冲冲地追问是谁偷吃了桃子。
孩子们面面相觑,不敢吱声。先生说:“我出一副对联,你们谁能对上下联,就免罚。否则,挨个打板子。”先生的上联旨在挖苦偷桃的孩子,说:“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孩子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郭沫若,因为平时数他最聪明。他也不含糊,开口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是我!”古人用“攀桂”和“步蟾宫”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的下联诙谐地回答了先生:“昨日偷桃吃的是我,将来有所作为的也是我。”
先生为郭沫若的聪明机灵由衷地感到高兴,但脸上丝毫没有表现出来。他沉着脸训斥道:“为人做事,光有远大的志向还不够,还得有高尚的品质。做人要光明磊落,诚实不欺,知错就改。人只有不断上进,求取新的知识,同时保持谦虚的品格,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你明白吗?”郭沫若响亮地答道:“谢谢先生的教诲,我记住了!”从此以后,郭沫若学习上更用心了。
他白天读经,晚上诵诗,隔几天还要上一次诗课,内容是对对子或者是学作试帖诗。那些绝句呀、律诗呀,韵脚限制得非常死,开始,郭沫若一见到这些就觉得头昏脑涨。久而久之,反而不再对它们那么反感了。9岁时,郭沫若开始学着作五言、七言诗,并且很快喜欢上了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却不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1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读一些现代书刊,再读那些深奥的古书也觉得比以前更有条理了。
郭沫若13岁考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后来赴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正在走向极端反动,而郭沫若又是一位革命者。他到日本时间不长就被捕了,后来虽然获得释放,但一直受到军警的监视,心理压力非常大。同时,他在经济上也很困难,主要靠发表文章获得微薄的稿费为生,有的时候穷得连纸和笔都买不起。就是这样穷困,他也没有选择沉沦。他怀着对祖国要有所贡献的赤子之心,把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到历史和古文字的研究中。
他在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中取得巨大成果,并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此外,他还著有剧作《棠棣之花》《屈原》等,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
郭沫若成才启示
对未来充满信心。
机敏干练,敢作敢当。
正视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
推荐专题》》中国名人故事大全
中央气象台暴雨黄色预警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