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长征中的习仲勋
照金失守后,习仲勋带队转战陕甘边。1933年冬天,红军横扫陕甘边的反动武装,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建立起来,从此,以桥山中段为依托的红军游击战争,以燎原之势发展起来了。
1934年2月,国民党调集正规军和各地方民团,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习仲勋自始至终参与组织指挥了边区反“围剿”斗争和后方生产建设事业。在陕甘边红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后,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习仲勋仍然留在南梁,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后方反“围剿”斗争。至5月底,陕甘边红军经过大小30多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4年10月,在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国民党军分六路向陕甘边根据地进攻。边区特委和红四十二师党委临时决定:红军主力再次转入敌后,歼其一路或两路,打乱敌“围剿”计划;少数游击队配合赤卫军留守根据地,与敌周旋。当时习仲勋留守南梁,肩负起了组织领导保卫根据地和筹集物资支援前线的重任。
1935年春,当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作战之时,国民党当局调集陕、豫、晋、宁、甘五省军阀,共4万兵力再次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时称第二次“围剿”。进攻的重点目标是陕甘边根据地所在地——南梁。敌人还采取堡垒战术,沿途构筑碉堡,建立“战略村”,妄图消灭陕甘边区红军。
新成立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北工委)决定,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先打敌高桂滋防线,向南向西发展,使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西北抗日义勇军北上陕北作战;第一团在耀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六十一师;第二团对马鸿宾部实施阻击,向甘肃省环县、陕北三边(即定边、靖边、安边)发展;骑兵团相机东进陕西省宜川,积极向韩(城)、合(阳)地区游击;留当地游击队坚持内线武装斗争;暂时放弃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向洛河川一带转移。
习仲勋领导南梁地区第二路游击队和赤卫军与敌展开作战,以疑兵之计迷惑对方,并派出小分队袭扰,在老爷岭地区迟滞敌人一个月之久。在国民党军重兵逼进的形势下,按照西北工委的指示,习仲勋组织群众撤离南梁。
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西北红军经历大小10余战,连战皆捷,俘敌200余人,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今陕西省子长县)、靖边、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6座县城,使游击区扩大到30多个县,陕甘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地方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把长期分离的陕甘边区、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陕甘根据地由此形成。大江南北红色区域遥相呼应,使国民党军在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和“围剿”西北红军中南北不能相顾,兵力分散,客观上减轻了南方红军的压力。
1935年7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继续北上,先头部队抵达毛儿盖,蒋介石判断红军的企图是“越过洮、黄两河,接通‘国际路线’,或由陇中窜向陕北、宁夏,与陕匪合股”。所以蒋介石部署新的围堵计划,调集薛岳、胡宗南等部大军,企图将红军围困和消灭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地区。
1937年10月,关中特区改称关中分区,习仲勋任分区地委书记,图为习仲勋(前排左三)与分区的战友们。
而这时陕甘苏区蓬勃发展,西北红军英勇作战,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阎锡山在绥靖公署及省府纪念周报告中指出:“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非赤化……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
面对西北红军的壮大和陕甘根据地的发展,1935年7月,蒋介石又调集东北军七个师,马鸿逵的三个骑兵团连同原参加“围剿”的军队,总兵力达15万人,对陕甘根据地进行“围剿”。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领导苏区军民奋力抵抗国民党军的进攻,在延安、甘泉等地给国民党军以重创。
西北红军的不断壮大和陕甘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恐慌,使国民党调集大量军队对西北红军进行“围剿”。西北红军在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的指挥下进行英勇顽强的反“围剿”作战,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使其难以集中兵力“围剿”南方红军,在客观上策应了南方红军的战略转移,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与创建和发展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历经长征艰险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稳固的落脚点
1934年,中国革命正处于最低潮,全国各个根据地相继沦陷,但这一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在革命的危急时刻,陕甘边成为红星照耀的地方,竖起了各路红军落脚的航标。
自踏上征途那天起,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就成为党中央和红军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选择一个合适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关系党和红军的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在长征途中,党中央曾先后选择了湘西、川黔边、川西北等地作为长征的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直到到达陕甘根据地后,才站稳了脚跟。
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在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习仲勋呕心沥血,为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两当兵变”等斗争实践,习仲勋认识到,要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必须走井冈山的道路,把军事运动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建立工农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在照金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
胡雪岩临终前的奇怪嘱咐?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