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简介物理学家邓稼先的生平故事
邓稼先,杰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他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曾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院长、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核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
他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1986年7月,他荣获七五期间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邓稼先——决心“科学救国”
姓名:邓稼先
生卒年:1924—1986
籍贯:安徽怀宁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出生后不久,他随母亲来到北平,与担任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一起生活。小稼先的整个童年,都在父亲的身边度过。他深受父亲沉稳扎实的学风和清华园自然清新的儒风的熏陶,举止文雅而彬彬有礼。小稼先聪明好学,5岁时就已掌握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
他在小学阶段一直品学兼优。儿时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待人忠厚,很内秀。他与比自己大两岁的杨振宁是好朋友,俩人经常在一起玩,共同在清华园里快乐地成长。相比之下,杨振宁比邓稼先更加开朗、活泼,说起话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邓稼先总是面带憨笑,洗耳恭听。他很佩服杨振宁,并且以杨振宁的优点为榜样,杨振宁也很尊重他。一对小友互补互学,相互鼓励,勤奋刻苦,成绩都很好,双双名列前茅。
后来,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考入崇德中学。在中学,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深了,经常同出同入,早晚都在一起,如同亲兄弟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兴趣愈来愈广泛了。他们不仅在一起讨论学习,还大量阅读外国书籍,广泛涉猎课外知识,有时候也讨论人生,探求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他们还有着共同的兴趣——物理学。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沟桥事变后,北平的局势骤然紧张,大学纷纷内迁。杨振宁要随母亲回安徽老家,邓稼先与他依依惜别,二人相约日后再聚。
邓稼先送走杨振宁后,困难接踵而至。他的父亲本来就患有肺病,连日为迁校奔波劳累,咯血不止,无法离开北平。邓家人只得留下来陪父亲。不久,北平沦陷,大街小巷充满了凶神恶煞的日寇和汉奸。出于安全考虑,邓稼先不让姐姐和母亲出门,买粮买菜、请医抓药,都是他一个人跑。有一次,恰逢日军在南方得手,北平伪政府强迫人们上街,“庆祝”日军的胜利。
深受爱国救亡思想影响的邓稼先这时也被强迫上街为日本人“庆祝”,他怒不可遏,把发给自己的那面日本旗扯得粉碎,扔到地上,用脚狠狠踩踏,嘴里还大骂日本侵略者。旁边的群众受他的感染,也都把日本国旗撕碎,扔到地上,并高呼抗日口号。日伪当局知道了这件事后,扬言要搜捕邓稼先。家人十分担心,就让他跟随大姐尽早离开北平。
兵荒马乱的年月,姐弟俩能去哪里呢?邓稼先思虑再三,决定南下到云南的昆明。因为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已经迁到那里,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到那里,他可以继续求学读书。另外,好友杨振宁和杨武之等叔伯此时也都在昆明,或读书或教学,大家可以有个照料。临行前,邓稼先来到父亲的病榻前向他老人家告别。父亲紧紧拉住儿子的手,用微弱但很坚定的声音说:“亡国耻,民族恨,你一定要牢记。为了将来祖国强盛,你以后要立志学科学,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邓稼先眼含热泪答应了父亲,恋恋不舍地离开家园,跟大姐一起逃离北平,穿过无数道封锁线,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昆明。在杨家父子的帮助下,邓稼先姐弟很快安顿下来。邓稼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当时,杨振宁已是这个系三年级的学生。
这对少年时的小伙伴又走到了一起。他们又可以共同探讨人生、学术等问题了。不过,这时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他们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他们亲身体验到由于国家贫弱而遭受欺凌的痛苦,于是加倍努力。他们发誓,一定要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做出贡献。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邓稼先没有丝毫的悲观失望的情绪。那时候,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联大的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他每天唱着这首歌出来进去,奔走于课堂和图书馆之间。1945年,邓稼先从联大毕业。第二年回到了阔别6年的北平。
1947年,邓稼先参加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且轻松过关,不久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深造。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他不到两年就修满全部学分,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当时他才26岁,人们都叫他“娃娃博士”。
邓稼先成才启示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能够隐忍一时,以待将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推荐专题》》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明移宫案真相是什么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