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简介作曲家聂耳的故事
聂耳,著名音乐家。他少年时学习演奏笛子、二胡等乐器。1931年,聂耳进入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同时开始自修和声学、作曲法等作曲理论。1932年后,他在北平、上海等地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翌年开始为左翼电影、戏剧作曲。
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音乐形象。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码头工人》《大路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等。
聂耳——乐坛“拼命三郎”
姓名:聂耳
生卒年:1912—1935
籍贯:云南玉溪
聂耳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支撑着家里的药铺。聂耳的母亲多才多艺,不仅能够切脉拿药,还会唱各种民歌。受母亲的影响,聂耳从小迷上了音乐。当地流传的洞经调、洋琴调和花灯调等民间乐曲,聂耳经常哼唱,而且哼得有板有眼。
对于穷人来说,生计是最重要的。尽管聂耳喜欢唱歌,但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割舍心爱的音乐,在上海的“申庄”采购站做了一名稽查员。不料,申庄没多久就倒闭了,聂耳因此失业。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无意之中看到了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的招生启事。启事中说,凡被录取的学员每月能拿到10元的津贴,校方还管食宿。这对于聂耳的吸引力太大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考场,结果一下子就考上了,并由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不久,聂耳进入明月歌舞剧社,做了一名小提琴练习生。当时的明月歌舞剧社阵容虽然不大,但拥有上海著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丽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明星。在这些人的影响下,聂耳成长得很快。
当时,聂耳住在一间七八个人同住的狭小宿舍里。他练琴时必须站在墙角才能不妨碍别人,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练习。不久,他帮助张庚侯、廖伯民等人在上海代租电影拷贝,得到了100元报酬。聂耳平生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钱,他的心激动得要跳出来。他先跑到邮局给母亲寄去一半,剩下的才留给自己。他用这点钱买了把小提琴和两本乐谱。
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提琴,聂耳练得更刻苦了。他还拜王人艺为老师,虚心地向他请教弹奏的技法。王人艺人很随和,但教琴却一丝不苟,对聂耳的要求非常严格。人们经常看到他们二人在那里认真地矫正指法。当时的聂耳刚学拉琴,连乐谱还看不懂,根本不懂什么对位、和声,经常拉得错误百出。
“错了”、“又错了”,王人艺一遍又一遍提醒聂耳。有时候,王人艺还大声地批评聂耳不够用心。聂耳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师,反复叮嘱自己“一定要学会”。那时候,剧社里的同行吃罢晚饭,都喜欢去逛“四马路”,或到“大世界”看杂耍,唯独聂耳哪儿也不去,默默地躲进房间练琴。他给自己定下了雷打不动的练习指标:一天要“恶补”7个小时的琴。
同行们知道了聂耳的计划后,都钦佩地叫他“拼命三郎”。聂耳除了练琴之外,还有繁重的工作。当时的制片商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经常把电影和戏剧裹挟在一起。一套演员班底,一会儿在舞台上演话剧,一会儿又聚在水银灯下演电影。拉小提琴的聂耳,需要时不时地上场扮个小贩或者黑人矿工的角色。他非常善于模仿,演什么像什么。
繁重的工作和学习,没有改变聂耳活泼天真的个性。19岁的他成为人所共知的孩子王,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小演员。聂耳喜欢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输了,孩子们就起哄,聂耳便耸动着两只大耳朵逗他们乐。孩子们还不满足,就大声嚷嚷:“耳朵先生,再来一个嘛!”聂耳只好又“秀”一下。久而久之,他便得了个“耳朵先生”的绰号。
“一二八”事变以后,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中共中央提出在文艺界发展党员,积极活跃的聂耳被列为首批发展对象。负责对他进行培养的人是上海左翼剧团联盟的负责人田汉,后来聂耳的入党介绍人也是田汉。田汉对聂耳早期的思想和生活影响很大。
在田汉的眼里,聂耳最初只是一个追求革命的贫苦学生。他们的阅历、资历以及性格有极大的差异,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他们在音乐创作领域中的密切合作。从1933年到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共同创作了《码头工人》等一大批革命歌曲。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剧本刚完稿,编剧田汉就被捕了。聂耳见到导演夏衍时说:“《风云儿女》谁来作曲?”但紧接着又说道:“我来写吧,田汉会同意的。”狱中的田汉果然同意聂耳的请求。不久,聂耳完成了该部电影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这首歌曲是聂耳的巅峰之作,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聂耳成才启示
做事若有拼命的精神,就不怕做不出一番事业。
高瞻远瞩,为自己选择正确的奋斗方向。
自信,永远是成功的坚强柱石。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