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曲作家张养浩的故事
元曲作家张养浩出身于山东济南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家境的殷实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从小他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注重仁义孝道,言谈举止颇有大家风范。
在他七岁那年,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张养浩跟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大路上行人已不多,可张养浩充满了好奇心,跟在母亲身边四处张望。忽然,他看见地上有个很小的布袋,于是他弯下腰捡起来,打开一看,竟有一张银票和一些碎银子。张养浩立刻看了看周围,没有经过的路人,再向远处望去,隐约有个穿蓝袍的人已经走远了。
“这些钱应该是那个人丢的。”张养浩没有犹豫,立刻追了上去。母亲不知道他要做什么,着急地在后面喊了起来。
蓝袍人对自己掉了东西一无所知,看到张养浩递上自己的钱袋,感激万分。周围的人都纷纷对张养浩竖起大拇指,夸赞不已。
张养浩从小读书很刻苦,十岁的时候就经常昼夜苦读。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于是就劝他多休息。张养浩很孝顺,不想违背父母,惹他们不高兴,可是还是惦记着读书。最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他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很快,他的才名就在当地传播开来。他十九岁那年,游济南白云楼的时候,写了一篇《白云楼赋》。这篇文章写成后,人们争相传抄,最后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焦遂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再后来,二十岁的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赞,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从此,张养浩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有一年张养浩奉命到地方做县令。上任后张养浩做了很多好事,整治了不少残害百姓的人。有一个叫李虎的人,他和同伙为害百姓,十分暴虐残忍。从前的县官都不敢管这件事情,张养浩一来,立刻令县衙捕快将他们捉拿归案并依法惩处。于是,相邻地方的强盗闻风丧胆,都纷纷逃走了。
本以为张养浩是个严苛的县官,没想到随后出台的法令又让大家惊叹不已。张养浩竟然免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师爷忍不住劝说道:“这样做会防不住那些人重操旧业啊!”
张养浩摆摆手说:“他们原是善良的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去做了强盗。朝廷已经处分过就足够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这番话传了出去,那些曾经的强盗们感动得泪流满面——平日里他们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和怀疑,连家人都抬不起头来,如今张县令给了他们尊严。于是他们奔走相告,还相互劝诫说:“不要再做对不起张公的事情。”
后来张养浩调回京师,当地百姓自发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张养浩为官清正,不同流合污,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仕途不顺。于是,他索性辞官归隐,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后来,朝廷吝惜他的才学,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到第七次时,他亲眼看到陕西受灾,百姓流离失所,才决定为救灾重返仕途。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一次也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每天在外救济灾民。因过度劳累,张养浩很快就卧病不起,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张养浩就是这样一个心系民生的官员,因而他的作品大多也是关怀百姓疾苦之作。
农学专家王祯的故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