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创始人
公元1086年10月11日,官至宋朝宰相的司马光受中风的多时折磨去世,享年68岁。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是已故神宗皇帝下令在杭州刊刻的《资治通鉴》尚未完成付印。三年前写完《资治通鉴》时,司马光因耗费了19载心血,已齿落发白,自感来日无多,就预留下了丧事不可奢华的遗嘱。
他死后殓人早备好的薄棺,遗体仅盖一床旧布被,随葬的只是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前来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司马府中萧然,满屋图书,床上铺一领旧竹席,都慨叹不已。朝廷送来2000两丧葬银,其子遵父遗命全部退回。此种情景,在盛行厚葬陋习的封建社会中可谓罕见。
司马光生前廉洁,又以反对纳妾、夫人亡后不续娶而有口皆碑,他留下的巨著《资治通鉴》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人。它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同为古代辉煌的史学巨著,被后世并誉为“史学双璧”。
司马光出身于小康之家。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宋朝的高官。他的童年生活快乐。他的聪明机智,在孩童时期就巳经有口皆碑.在他7岁那年,当他和一群孩子在玩耍时,看见其中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里去了,其他孩子都怕得要命,哭着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情急智生,拾起一块大石头,打破了水缸,救了朋友一条命。这个司马光的童年故事.存仵多故事朽都可以看到,被時为干占哇话。
成年后的司马光沿着渎书做官仕进之路节节高升,多数时间是任学士、翰林等闲职,直至快要死了,却做上了宰相。司马光的父亲长期任拿管皇冢藏书阁的三司副使.这使他有比他人更优越的读朽条件。做官以后,司马光更加刻苦钻研史学。在读书过程中、池发现中国史书虽多、但却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通史,这不免让遗憾。这使他萌发了编写一部通史的想法。
于是他利用做官的闲暇,开始编写一部通史。几年后,一部名为《通志》的史书诞生了。它是一本从战国到秦末的编年体史书,共有八卷。司马光对这本书很满意,拿给了当时的皇帝英宗去看。皇帝对这本书人为赞赏,立即下令成立了一个编书机构,要司马光主抟把这本书编下去。有了愨帝的支持,司马光邀请了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放和范祖禹,一起来完成这部著作。
宋神宗即位后,感到应该师从古代名君做出一番事业,干是要司马光给他介绍一些历史书看看。司马光向皇帝呈上了《通志》,每天读给他听。皇帝对这本书很满意,认为它不仅可以帮助了解历代的兴亡得失、治乱中兴,而且还可以从历史中获得鉴戒,帮助统治者进行统治,于是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资治通鉴》。“资治”意味着供统治所用,“通鉴”则是惜鉴之意。所以,《资治通鉴》是一部杯准的帝王教科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代最注重借鉴历史谋略,现实治国之术却极糟。这也是历史的吊诡吧!
为了编成这本书,司马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前后为之奋斗了十九年。书稿虽然是几个人分担完成的,俱最后的统稿润色工作却由罚马光一个人来完成。他经常通宵达且地工作,为此耗尽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为编好这部书,英宗和神宗给司马光分拨了充足的经费,并允许他们借阅宫府皇室的藏书,可见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资治通鉴》上起公元前403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了十二代,贯穿了一干三百六十二年治乱兴衰的历史,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和《考异》各二卜卷),共300多万字。全书引用的资料达到了三百多种,许多引用过的书现在巳经失传,因而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书中内容丰富,叙述简洁生动,历来为史家所推重,影响极为深远。他所开创的编年体通史编写方法,也为后世所借鉴。
作为一部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注意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对许多前代帝王的所作所为作出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既指出其长处,又不讳饰他们的罪恶。对历代为士大夫所不齿的农民运动,也保存了不少资料。司马光常常在书中发表一些议论,宣扬一些封建统治观念,以达到警示皇帝的巨的。
作为一代史学大家,司马光是有开创之功的。但作为政治家,司马光却一向强调“守常”,极为保守。他临终前为相.仅几个月便把文坛老友、政坛对手王安石实行的新政全部废除,这同当初王安石的变法一样引起天下骚然。风水轮流转,他死后八年,哲宗皇帝便将他打成“奸党”,追夺官誉谥号并砸了刻有御书的墓碑。
又过了三十余年,金兵南下摧枯拉朽般轻易攻下汴京,宋朝两个皇帝成了俘虏,汉族后来长期以此为奇耻大辱。北宋元气是为王安石变法所伤,还是被司马光复旧所坏,几百年间史家争论不休。司马光在学术上成就斐然,在政治上却是个悲剧人物。
下一节:苏轼:北宋文坛上独领风骚大文豪
更多文学名人>>>古代文史名人故事传记大全
李鸿章:洋务运动领导者
柬埔寨吴哥城怎么消失的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