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发展历史简介傣剧有哪些特色?
傣剧简介:傣剧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傣剧有什么特色?传承傣剧有什么意义?本文马上为你介绍:
傣剧简介
傣剧最初产生于盈江,流行于德宏州和保山地区部分傣族聚居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剧发展历史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起初,傣剧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装,男性角色的装扮及男女角色的动作套路与滇剧和京剧相仿。表演时,演员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动作,再退后三步听场边人提词,唱段之间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
后来唱腔经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傣族民歌曲调被广泛吸收为唱腔及器乐曲。演出中着傣装,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
傣剧传统剧目有的源自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或佛经故事,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等;有的翻译移植自汉族剧目,如《庄子试妻》、《甘露寺》、《杨门女将》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傣剧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了《娥并与桑洛》、《海罕》、《竹楼情深》等一大批剧目。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傣剧是德宏州的傣族及与之杂居的德昂族和阿昌族人民极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傣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艺术结晶,是饮誉东南亚的一颗艺术明珠。
傣剧的特色
一、唱腔
唱腔以傣族民歌演变而成的“戏调”为主。可分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两大类。前者为男角专用,后者为女角专用,后又演变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净腔)和女悲腔。羽调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徵调式主要流行于潞西。演唱为徒歌形式,只有打击乐伴奏舞蹈和烘托气氛。
成立潞西县傣剧团之后,又进一步吸收芒市城子山歌和芒市坝子山歌、瑞丽山歌、孔雀歌、朗诵调等傣族民间曲调,使唱腔更加丰富。
二、伴奏
传统傣剧只用打击乐伴奏,多由堂鼓(领奏乐器)和大锣、大钹、碗锣(即滇剧中之咚字锣)等组成,也有采用滇剧打击乐与象脚鼓、锣等傣族民间乐器混合组成。潞西县傣剧团开始试用丝竹乐,以板胡领奏并配以葫芦琴等傣族乐器可是当下多数演出团体仍只用打击乐。
三、题材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傣剧的剧目,内容较丰富,题材也较广泛。
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风俗的歌舞小戏,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叙事诗改编的剧目,有上百出根据汉放章回小说改编或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婚期》、《国境线上》、《金湖缘》等。
四、音乐
傣剧音乐是傣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傣剧被誉为东南亚明珠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民族特色浓郁,充满阴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几乎完全不受其他剧种音乐的影响。傣族笃信佛教,僧侣为教徒诵经时,是以朗诵性较强的唱诗形式进行的。
这种僧诵的形式,由于诗文优美,押韵动听,演唱悦耳,故受到教徒的普遍欢迎。久而久之,演唱的曲调相对稳定下来,出现了”喊火令”、”喊数端”和”候达拉”等常用曲调。这些曲调,与支那山歌融合衍化,于19世纪四十年代在盈江形成傣剧基本曲调(戏调)的雏型。
五、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
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德宏州文工团傣剧队及德宏所属各县文工队是傣剧的专业演出团体,此外凡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组织。名演员有朗俊美等。
传承傣剧有什么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傣剧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了《娥并与桑洛》、《海罕》、《竹楼情深》等一大批剧目。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时下傣剧基本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它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困难日益凸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照片:清朝皇亲国戚的婚礼
抖音搜狗被约谈详细情况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