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何说洪教头是江湖庸才?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书中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就算是龙套的过场人物再不抢主角风头的情况下,也有很好的精彩描述,书中洪教头的形象就是其中典型。
洪教头在《水浒传》中不过是一个龙套级人物,出场也只有一次,但给人的印象很深,甚至超过一些未曾着墨的梁山好汉。洪教头的出场从艺术功能上来讲,不过是为了陪衬林冲的高超武艺,使人得以领略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勇武风采。虽然只是陪衬角色,但洪教头照样被写得栩栩如生,着力写好主角的同时也兼顾配角的形象,而不是将其牺牲掉,这正是大作家的高明之处。
应该说洪教头还是有些本事的,否则他不但无法在柴进庄上容身,装模作样地摆谱,而且也不敢贸然向曾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挑战,那种狂妄和浅薄固然令人感到不快,可毕竟还是需要一些实力作后盾的,阅读时必须认清这一点,否则,让林冲和一个过于低能平庸者比武,即使赢了,也显不出多少高明来。但话再说回来,这位洪教头的道行毕竟不高,见识有限,在江湖混饭吃竟然还不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其武功高到何种程度,不用交手就此可想见,而且退一步讲,即使他是身怀绝艺,也不能如此趾高气扬。可见此人的品行也有些问题,确实不成器,没有进入梁山坐交椅的资格。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把话说得过满,把事做得太绝,固然让别人下不了台,其实也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一旦遇到高手,一败涂地后,自然也就脸面扫地,无法在江湖存身。洪教头的受辱而去,只能说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林冲,更怨不得观战的柴进等人。
在与洪教头结识及比武的过程中,林冲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那位洪教头则一直是步步紧逼,自然他在逼迫林冲的时候,也将自己逼得没有退路。他先是傲慢无礼,对林冲的两次行礼竟然不理不睬,而且不谦不让就坐到了上首的位置。林冲此时身遭不幸,心不在此,加以性格谦和,对洪教头的言行也许并不很在意,即使是有意见,在主人柴进面前也不便发作,但柴进脸上却挂不住,洪教头此举显然有损其在江湖上的好客名声,作者连用“不快意”“不喜欢”两次表示了柴进的不满。
接下来,这位洪教头在酒桌上的得寸进尺之举就更让人难以忍受了。他先是恶言中伤,把林冲说成是骗吃骗喝的酒肉之徒,当柴进稍做辩解时,他又一下跳起来要和林冲比武。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个买弄才艺的好机会,尽管他把林冲说得很不堪,但打败八十万禁军教头,对扩大自己在江湖的名声肯定会大有好处,远的不说,最起码在柴进庄上的饭碗更坚固了。只是他低估了林冲的实力,过于看高了自己,没有考虑到此举的风险。而对林冲来讲,自己身遭不幸,流落至此,心里想的是如何熬满刑期,回去与娘子团聚,哪里有心思在这里显示才艺,何况又是在柴进庄上。但是一切都由不得他,洪教头的步步紧逼以及柴进的一再劝说使他不得不出手,否则人家还真以为自己是冒牌货,有损个人在江湖上的名声。而对柴进来讲,正如作品所说的,他也很想让两位比试一下,一来想看看林冲的武艺到底如何,二来也是想把那位不知深浅、缺少教养的洪教头的臭嘴堵上。
即使是比武,林冲还是为洪教头留足了面子。比划了四五招后,林冲主动认输。林冲此举其实是很高明的,对行家来讲,几招之后,高下优劣已经分出,何况林冲还在戴着刑具的不利条件下比试的。而且这样也不伤和气,如果一定要打趴下一位,无论赢者是谁,输的一方都无法在江湖上存身了,两人不过是萍水相逢,又没有深仇大恨,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
显然,但这一和稀泥的做法无论是柴进还是洪教头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这场比试就注定要成为一场一定要见出输赢的决斗。因事关个人的声誉,不仅洪教头使出全身解数,就像作品中所说的,恨不能一口吞吃了林冲,就是林冲本人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拿出真本事了,且不说柴进已经十分明确地暗示他要赢,彻底消除了他的顾虑。
比武的结果在人意料之中,也是富有戏剧性的,尽管前面的准备过程写得十分详细,但真正的比试几下就解决了,可见作者的本意不在具体招式的描写,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大家都满意的,当然洪教头除外。林冲显示了过人的才艺,洪教头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读者也跟着柴进出了一口恶气。洪教头虽然不过是个陪衬人物,但作者也没有将其漫画化,在塑造林冲沉着稳重形象的同时,也将其浅薄低俗的性格活画出来。他本来有多次下台阶的机会,但都放弃了,结果弄得自己连在柴进庄上混饭吃的差事都保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对他来讲,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惨痛的人生教训。可惜作者没有给他再次出场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知道他日后的表现了,但愿他能有所长进。按说以他原先的武功基础,若是刻苦修炼,磨砺品格,成为一个武林高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商代的教育及其内容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