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皇帝的“祖宗”是谁?
我国封建礼教等级森严,礼节繁杂,光是有关皇帝的说头就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古代皇帝,往往称“某祖”、“某宗”,这是什么原因?又有什么讲究?
我国古代帝王死后,会建立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这称为庙号,是为了区别于在生时的称呼。庙号只有帝王才能拥有,老百姓乃至文武百官都是没有的。庙号始于殷商,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除特殊情况的均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了之后才能有的,因为皇帝死之后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就要给他一个称号,这就叫做庙号。后人称某皇帝为“某祖”、“某宗”其实就是他的庙号。那为什么其庙号叫“某祖”、“某宗”呢。祖和宗,其实都是先祖之意,是后人对其祖辈的称呼。但“祖”和“宗”是有区别的,所以有的是“祖”,有的是“宗”。
《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庙号是一种制度,有其规范性,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而定,所以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显然“祖”在前,“宗”在后。
由于秦始皇认为他的功劳超过史上三皇五帝,他称自己既是“皇”也是“帝”,并定下“始、二世、三世”这样的顺序称号,秦始皇认为以子议父,以臣议君都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废除谥号、庙号,而只用世号代替。因此秦一朝皇帝是没有庙号的。
汉朝,又承袭回以前的庙号制度并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定。并非每个皇帝死后都能称“祖”或“宗”。刘邦因开创新一朝代有功,是始,因此称“祖”,死后庙号为“太祖”,加上朝代名就是“汉太祖”。但现在书上都称其为“汉高祖”。这并非按照其庙号来称呼,“高”是其刘邦的谥号,称“高皇帝”,可能在汉朝时谥号与庙号兼用、混用,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称呼刘邦为“汉高祖”,此称呼沿用至今。
以后历朝,也沿用这一庙号制度,开朝皇帝一般称为“祖”,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自宋以后,没有称“高祖”的了。“祖”虽然应是开朝立国的帝王才配享用的庙号,但有些朝代,却降低了标准,有两个或三个“祖”。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其实其最初的庙号为“太宗”,百余年后由嘉靖改为“成祖”)。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为“清世祖”,他的儿子康熙为“清圣祖”。而建立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努尔哈赤为“清太祖”,一朝三祖,康熙的“圣祖”,依庙号制度,有点不伦不类。也许满族人没搞透庙号中“祖宗”的用法。历朝各代,还有追尊祖上的先人为“祖”的,唐朝时就还有“世祖、太祖”等。
“祖宗”,源自帝王系统,祖是始,是最高级的,宗是续,是次高级的。现在已是用于对家族先人的统称,人人皆有祖宗,当然这不是庙号系统中的含义了。
美国911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