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下史记的过程介绍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是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历史学家,在政府中担任太史令的官职。司马谈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对司马迁从小就进行十分严格的培养。司马迁10岁的时候,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寻根究底。他也喜欢寻访名胜古迹。从20岁那年起,司马迁到全国各地去游历。往南,他到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远到过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据说夏禹曾在会稽召开过各部落的酋长大会,在会稽留有禹穴的古迹。司马迁特地到禹穴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还爬上了今天湖南省境内的九嶷山,眺望了三湘的秀丽景色,并且在沅水和湘水中泛舟,饱览了水光山色。往北,司马迁渡过汉水、泗水,到过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鲁国的首部,实地考察了孔子、孟子当年给学生讲学练武的遗迹。
每到一地,凡是古代历史记载或传说中出名的地方,司马迁都要亲自去考察游览,访问当地的老年人。他听说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能防洪和灌溉,就特地跑到四川,爬上岷山眺望,到都江堰的离堆上去踏勘。他听说秦始皇灭亡魏国的时候,曾经引黄河水去淹魏国首都大梁城,就特地跑到大梁,观察了城墙上当年被水淹过的痕迹,向老年人询问水淹大梁的惨状。
他听说屈原怀才不遇,自沉汨罗江而死,就特地跑到长沙,在汨罗江畔凭吊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那年,父亲司马谈因病去世。父亲生前正在着手编写一部历史书,刚搜集了一些材料,写了几篇,没有写完。临死以前,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再三嘱咐说:“汉朝兴起以后,海内又统一了,上面有贤明的君主,下面有众多的忠臣义士。他们的事迹都很丰富感人,我们做太史令的,如果不能把他们的业绩记载下来,就算失职。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把书写完。”司马迁流着眼泪,连连点头,接受父亲的嘱咐。
过了两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做太史令,开始编写父亲没有写完的历史书。这时候,他有机会接触政府的各种文书档案,并且在皇家图书馆里读到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加丰富了,搜集到的材料也更加丰富了。
可是,在司马迁48岁那年,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司马迁有个老朋友,名叫李陵,被派去征讨匈奴。由于孤军深入,粮尽援绝,被匈奴包围俘虏了。当时有人传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一生气,把他的全家都杀了。司马迁跟李陵认识多年,对李陵比较了解,他在汉武帝面前替李陵辩解了几句,因此触犯了汉武帝,受到腐刑的处分。腐刑就是割去生殖器官,是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残酷刑罚,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却让人蒙受极大的耻辱。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司马迁感到在人格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内心十分悲痛,他几次想要自杀,可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决心要坚强地活下去,把那部历史书写完。从此,他利用已经搜集到的材料,夜以继日地发愤著书。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53岁那年,司马迁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这部书共130篇,有52万多字。其中包括本纪12篇,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大事和重要人物,补充本纪;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生活;世家30篇,记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70篇,记载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因此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纪传体以后,中国历代的正史,即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作榜样,采用纪传体这种形式来写的。
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内容翔实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书,并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司马迁表现在《史记》中的思想是很进步的。他爱憎分明,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义士和农民起义领袖,大力褒扬歌颂,对暴君和奸臣酷吏,无情讽刺鞭挞。对当代的历史,不管好事坏事,都能够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好事不夸大,对坏事不隐瞒,就是对当代皇帝汉武的缺点和过失,也给予恰如其分的叙述。司马迁希望通过对历史上经验教训的叙述,使人们预见未来的前途。他的进步思想和严谨的写作态度,直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马超
王安石变法-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分歧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