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如何写成了《本草纲目》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行医世家。李时珍的父亲名叫李月池,是当地有名的大夫,李月池医徳高尚,一直以来都是悬壶济世,造福百姓,百姓对他也是敬仰万分,奉为在世华佗。幼年的李时珍因为受到父亲的熏陶,对于草木虫鱼就颇有兴趣,时常研究,乐此不疲。父亲看在眼里,苦在心里。在李月池看来,李时珍不应该只做一个赤脚医生,他应该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之路, 光耀门楣。而李时珍却不这样想,他从小就下定决心将来要和父亲一样做个医术髙明、救死扶伤的好大夫。
但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摁望,孝顺懂事的李时珍依照父亲的嘱托,用功读书,仅仅14岁就考中了秀才,李月池高兴极了,认为自己的心愿终于可以达成了。但是天不遂人愿,李时珍在以后连续三次的举人考试中,都名落孙山。李月池失望了,眼见父亲日夜睡不安稳,日渐消瘦,李时珍伤心极了。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于是极力恳求父亲让他学医。为此,他还特意写 诗明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就足见他 行医的毅力与决心。父亲看到他这样坚决,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从此,李时珍刻苦钻研医学,遇到不慷的问题就和父亲探讨,医术日渐髙明。李时珍30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望的医生。当时,炼丹服丹成为一种恶俗,导致国家及个人财力、物力都受到巨大的损失。李时珍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对方士的言行据理力争、厌恶至极。
在行医的实践过程中,李时珍对历代的医药书籍都进行了深入地阅读和研究,比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唐本草》、《开宝本草》等,李时珍汲取它们的精华所在。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许多旧“本草”与事实并不是特别相符,而且分类很混乱。行医多年的他深深知道,如果病人误食药物,后果非常的严重。
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对那些旧的药书进行整理补充,然后再写出一部更加详细准确的药物学著作。为此,只要是和“本草”有关的医书,李时珍都要拿来细细研究,这种细心的程度实在让人感慨万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时珍阅读的药书达到800多种,只是摘录的笔记,就装了好几箱子。
1552年,李时珍开始给《本草纲目》确定名目和体例,随着编写的逐渐深入,困难也就多了起来。其中有许多药物的形状及其生长情况在前人的书籍里记载得模糊不清。他越来越察觉到,仅仅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唯有亲自深人民间去采制标本,进行考察和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他走向山间地头,虚心向老农、渔民、猎人、药农请教,而且对每一种药物、动物和矿物都亲力亲为,为了确定药物的药性、药力,还亲自进行尝试。几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宝贵的药理知识,这为《本草纲目》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56年,朝廷需要招任一批太医,礼部则命令各地选举医术高明的大夫集聚北京,毫无悬念,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对于李时珍来说,太医院藏书丰富,能在太医院里饱览皇家药物典籍再好不过了。不仅如此,李时珍还见到了许多稀有的药物标本,受益良多。
为了造福后人,李时珍儿次向朝廷要求,希望朝廷支持他编修《本草》一书,李时珍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很多太医的讥讽,在背后说他“擅动古人经典,狂妄至极”。太医院里的气氛让李时珍喘不过气来,还不到一年,李时珍就愤然辞去太医职务,回到了湖北老家,从此以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与此同时,李时珍还和从前一样,搜罗百事,采访四方。
1565年以后,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好几次,为了彻底弄清药物药性及功效,李时珍亲自品尝,差点中毒身亡。经过了27年的辛苦耕耘,3次易稿,1578年,医学名著《本草纲目》终于编写完成了。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范围广博,是中国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能及的。
1593年秋天,李时珍太•世,葬在蕲州雨湖南岸的蟹子地。在他去世的3年 后,《本草纲目》在金陵刊行,即刻受到百姓的广泛欢迎,甚至被医家视为经 典。后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发展,《本草纲目》逐渐被英、俄、日、 法、德等多国翻译,流传到了世界各国。
李时珍为医学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这种精神是值得后人称赞的。特別是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沿用至今,甚至被西方人称作东方医学巨著。
下一节:徐光启 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科学家
嘉庆为什么被行刺了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