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神医指哪三位
曹操晚年患了头痛症,他的“主治医师”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医华佗。关于华佗行医的故事有很多,我们就从一件小事说起。
建安三神医:华佗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有一个郡守得了一种怪病,病了十几年,请了很多个大夫都治不好。他的儿子听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的名医华佗来到本地行医,连忙去拜访华佗,将父亲的病情说了,又约好了时间请华佗到府中为父亲看病。
郡守听说过华佗的名气,对他的到来也充满了期待,一大早就命人洒扫庭院,备好了茶点等待华佗的到来。结果原本约好了上午来看病,可是直到过了晌午,华佗才慢慢悠悠地出现。郡守虽然暗自生气,可是毕竟还要让人家看病,就没有责备华佗。华佗见了郡守,只敷衍地行了个礼,就问:“你哪里不舒服啊?”
郡守耐着性子,将自己的病情说了一遍。本打算听华佗的高见,谁知华佗说:“我没听清,你再说一次。”
郡守刚要发怒,儿子连忙拉住了他,对华佗赔笑说:“我来说吧。”于是又将病情说了一遍。
华佗听完,捋了捋胡须,说:“这个病我能治。不过你们也知道,这年头做什么都不容易。”
“是是是,”郡守的儿子说,“您放心,该花的钱我们一分都不会少。不知需要多少诊金?”
“一千两。”华佗眼皮都没抬,脱口说道。
郡守一拍桌子,说:“一千两?你怎么不去抢啊!”
“爹,您消消气,消消气……”儿子一边劝郡守,一边对华佗说:“华大夫,这个……一千两的确是有点多,您看能不能便宜点?”
“你们可以找别人看,我就这个价。”华佗傲慢地说。
“只要能治好我爹的病,多少钱我都愿意出。”儿子一咬牙,“那就请您开方子吧。”
“先把诊金拿来,我才好开方子啊。”华佗说。
“好。”郡守的儿子命人取来一千两银子,交给华佗。
“你们都出去,我开方子不喜欢有人在场。”华佗说。
气愤的郡守硬是被儿子拉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华佗从屋里出来,说:“药方写好了,就在桌子上。我告辞了。”
父子俩见华佗走了,进屋去拿药方。拿起来一看,纸上写着:“您的病无药可医,您准备棺材吧。”
郡守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全城戒严,抓住华佗千刀万剐。结果追查了一天,连个影子也没找到。到了晚上,郡守得到回禀说华佗卷款潜逃,郡守再也支撑不住,气得吐了好几升的黑血。可是吐完了这些血之后,他的病居然好了。他这才明白,华佗是在用激怒他的方法来为他治病。
华佗不仅会利用人的情绪来治病,也很擅长用药、针灸治疗与做手术。他配制的汤药不会一开就是十几味甚至几十味药混在一起。他只配几味药,而且根本用不着称重量,就知道每种药该用多少。如果需要针灸治疗,他也只对症选择一两个穴位而已。对“肠胃积聚”等病,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施以腹部手术。华佗还很会养生,他自创了一套气功——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保健强身的效果。
华佗虽然医术高明,但是当时医生的职业是被人看不起的,和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华佗的志向也是读书做官。因而他虽然被奉为神医,却并不开心。后来曹操把他留在府里给自己治头痛病。华佗思念家乡,请求回家看看家人。他回家之后,曹操头痛病发作,叫他回来。华佗迟迟不启程,还谎称妻子病了。曹操将他关进监狱,经常拷问折磨他,后来他死在了狱中。曹冲病危的时候,曹操叹息地说:“我好后悔杀了华佗,不然他一定能救活冲儿。”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
与华佗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名医,叫张仲景,他被后人尊为“医圣”。华佗曾经看过他写的《伤寒卒(杂)病论》,并称赞说:“这是能救人性命的书啊!”《伤寒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张仲景创造性地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把外感热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症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书中精选了三百多个药方,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的药方。
与华佗被迫行医不同,张仲景是自愿从医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瘟疫横行,白骨遍野。自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起,张仲景家族中的人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其中大多死于伤寒病。面对亲人离世,张仲景发奋研究医学,救人摆脱疾病的苦难。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瘟疫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
张仲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就在后堂给人看病。后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就把看病的地点由后堂搬到了前堂,在衙门大堂公开坐诊。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张仲景,就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而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张仲景去世后不久,在侯官县(今属福建长乐),一个男婴来到人间。他叫董奉(又名董平),后世将他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建安三神医:董奉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他治病不取钱物,只要求找他看病的人如果病好了,就在山上种杏树:病重的人种五棵,病轻的人种一棵。数年之后,山上已经有杏树一万多棵。等到杏成熟了,董奉就在树下搭一个草仓储杏。需要杏的人,可以用谷子交换。然后他再用得到的谷子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穷苦人。后世称中医为“杏林”,称颂医家“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望重”之语,就源于此。
董奉的医术也很高明,有一次他到交州(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横山——班杜一线以北诸省)去,正赶上交州太守病得奄奄一息。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不久,病人的手足就能活动,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半日后即能坐起,四日后能够说话,不久病就好了。太守很感谢他,留他住在府中。后来太守想要造反,怕董奉泄密,要杀他。董奉闭气装死,逃过了一劫。
董奉晚年到江西庐山隐居,继续行医。据说有一天,有人用车拉来了一个得了热病的病人,求董奉医治。董奉让病人坐在一间屋子里,用五层布单子蒙上他,让他别动。然后,病人就觉得有一个什么动物在舔他的身子,让他疼痛难忍。过了很久,那东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单揭下来给他洗澡,然后让他回家,告诉他不要受风,不久之后病就会好。
十几天后,病人身上的皮全脱掉了,全身通红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二十天后,病人身上长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肤也变得完好如初。由于董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因而后世有关他的传说很多,甚至说他学会了法术,成了仙。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