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有哪些未解之谜
北宋开宝九年(976),太祖赵匡胤猝死,其弟光义即位,是为太宗。在太宗即位的问题上,可谓疑云重重,“金匮之盟”就是其中之一。
据《续资治通鉴》卷二记载,建隆二年(961),杜太后病重,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自知不起,召宰相赵普入宫受遗命。太后问太祖:“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袓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柴氐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汝与光义皆吾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垂泣道:“敢不如太后教!”转身对赵普说:“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赵普就在太后病榻前写成誓书,太祖手封其书,藏之金匮,命可靠宫人掌管。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金匮之盟”。究其内容,即杜太后要太袓传位与弟的遗命。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受卢多逊排挤而已罢相的赵普密奏太宗,言太后顾命之事。太宗发金匮得誓书,于是赵普重又获得太宗的信任,被提擢为司徒,兼侍中。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很少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金匮之盟”遂成为称颂宋太祖坦荡无私的具体例证。直到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此提出疑问,认为盟约内容是饰说。近现代学者则进一步对盟约本身提出疑问,认为盟约是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的产物。张荫麟《宋太宗继统考实》一文,指出“金匮之盟”五大不可解释的破绽:
一、杜太后死时,太祖三十五岁,太祖长子德昭十一岁,杜太后怎能预知太祖死时,德昭仍是幼童?
二、太袓既然谨遵母命,何必将盟约深藏固封?太宗即位之初,原可公布盟约内容,以正太宗名义,但无人提起此事。直至太祖死后五年,太宗已迫死太祖诸子,又将对皇弟廷美动手时,才将盟约公布于世,其中缘由不是很可疑吗?
三、赵普既是参预盟约之人,太祖在世时不敢泄露尚可理解,为什么在太宗即位后还要蹉跎数年,不宣布盟约内容,而坐失结主的良机呢?四、从史源上考证,太宗时修的《太祖实录》没有记载“金匮之盟”之事,到真宗咸平二年(999)重修的《太袓实录》中此事才见于记载,且言杜太后临终遗言皇位要兄终弟及时,太宗也在场。这更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因为太宗既然预闻,又何须赵普上书、发之金匮?五、金匮盟约,是密约;太祖藏之金匮,是秘密文件;赵普在太平兴
国六年上书,是密奏。为什么此事需有如此多的秘密?理由也许只有—个,即秘密所关的,只有四人,太后与太袓,已死无对证,剩下的知情者太宗与赵普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其事,无人会揭破“金匮之盟”的真相。这五大破绽说明,“金匮之盟”是伪造的,出现的时间是在太平兴国六年。
那么,作伪的人是谁呢?张其凡在《赵普评传》中指出,从种种迹象看,作伪者是赵普。太宗初即位,赵普受到冷遇,在新任宰相卢多逊的攻击排挤下,身家性命岌岌可危。后卢多逊与皇弟廷美相交甚密,引起太宗猜忌,想借重赵普这位元老重臣,帮助自己打击廷美,巩固地位。赵普看准时机,打出“金匮之盟”这张王牌,表明对太宗的忠诚,使太宗的继承皇位有了名正言顺的依据,也使自己恢复了宰相的职位,同时又打击了对手卢多逊。因此,“金匮之盟”是太宗与赵普政治勾结的产物,是彻头彻尾的伪造品。
这样的解释,是否算拨开了历史的疑云呢?
下一节:烛影斧声究竟是怎么回事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
周穆王周游天下的故事
战神白起是怎么死的?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