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扫墓的由来
祭奠祖先、尽孝寻根、缅怀英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中国人自古就非常崇拜祖先、尊敬长者。祭祀扫墓的习俗自秦汉相沿承袭,普及民间,历两千年而不衰,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正如民谣所云:“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祭祀扫墓往往倾家出动,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
清明前后数日,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早已家喻户晓的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神地写出了雨中孤身行路的扫墓人触景伤怀的复杂心境,并将清明扫墓的悲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传统社会上坟扫墓,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二是培修坟墓。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相信人死后有一个“阴间”世界,想借扫墓之机给阴间的先人提供生活费用和各种器物,因此,出现了焚烧纸钱和纸制祭品的迷信习俗。近年来,个别人的迷信举动愈演愈烈,连纸制的家电、轿车、别墅、银行存折、信用卡甚至三陪小姐都烧给祖先享用。
然而,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阴间”之说,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人所用,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体现出现代文明祭扫的新风。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项内容。在人们精心修整坟墓的一举一动里,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现代社会以火葬逐渐代替了土葬,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也有利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逝者的骨灰盒存放在“公墓”,清明时节人们到公墓祭奠,擦拭护理先人的骨灰盒,敬献鲜花,以示怀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祭奠。时下出现了“网上墓园”,数以百万计的人已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筑起了一座座网上灵台。人们可以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上香、擎烛、祭酒、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祭奠既可免去车马拥堵,又避免了焚烧纸钱污染环境、引发火患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祭奠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精神融入永恒。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新颖文明的网祭方式,必将大大减少传统清明祭祖给环境、交通、安全带来的压力。
元宵节传统风俗:赏灯猜谜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