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哪些矛盾
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走向强大,最终扫六国统一天下。商鞅变法固然让秦国走向富强,但是也衍生出一些问题,造成民众不满,阶级矛盾随之加剧。
为了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秦昭襄王时开始赦免罪人,如二十一年(前286年)、二十六年(前281年)、二十七年(前280年)、二十八年(前279年)均“赦罪人”。此后,孝文王元年(前250年)“赦罪人”,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史记·秦本纪》)。
既要严刑峻法,又能法外开恩,这种一张一弛的驭民政策,使秦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为秦国日后平灭六国奠定了厚实基础。公元前247年,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先后在吕不韦、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通过蚕食手段,一口一口将六国吃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
嬴政灭六国后,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对王的光环失去了兴趣,于是改“王”为“皇帝”,称始皇帝。此后,嬴政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建长城,推行郡县,进而焚书坑儒,求仙访道,封禅泰山,巡游全国,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无不是通过严法苛政、劳民伤财来实现的。
平定六国后,嬴政没有推行休养生息,而是高压专制,以满足好大喜功的欲望。丰功伟绩背后,往往是强加于民的暴政,社会矛盾由此激化。此时,嬴政应效仿昭襄、孝文、庄襄三王“赦罪人”,把酷政的弦稍稍松弛一下,但他“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罪人毫不姑息。
嬴政蜂目豺声,是个心狠手辣、不讲情面之人,仲父吕不韦、生母赵太后他都不肯放过,长子扶苏他都不肯宽宥,他还能姑息谁?再者,嬴政是铁杆的法学思想信仰者,疯狂的法家贯彻执行者,只认法制刑罚,认为法度既然能强秦,同样可以用来驭民。严酷的法律,使百姓动辄陷刑,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触禁,邻里连坐。
古人云,君子以赦过宥罪。可嬴政治国时,“於是急法,久者不赦”(《史记·秦始皇本纪》),大错砍头,小错收监,刑者相望于路,罪犯充斥于途,牢狱中人满为患,全国囚徒上百万计,整个秦朝成了一个特大号监狱。为了把这些囚徒利用起来,嬴政竟命他们营造骊山陵,修建阿房宫,对他们进行双重压迫。嬴政在位三十九年,未曾施恩布德,未曾有过一次大赦天下。
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父皇嬴政的衣钵,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变本加厉,使芸芸众生陷入了更加难熬的水深火热之中,民心动摇,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其实,胡亥即位时,他本可以搞一次大赦天下,让几十年来生活在高压恐怖中的百姓稍稍喘一口气,但嬴政几十年都没搞,他也没搞。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率九百个罪人赶赴渔阳,行至大泽乡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期已失”,这种因为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误期,按说可以原谅,但是秦律规定“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胜、吴广不得不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民变的序幕。
如果嬴政、胡亥有大赦天下之事,能给有罪之人以希望和改过自新的机会,笔者相信农民出身的陈胜还不至于冒险走出这一步。但是,皇帝一直不开口,不下诏,不赦免,有罪之人永无翻身之日,“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百姓能不造反吗?一时间,楚、齐、赵、魏等国的遗老遗少也积极响应。
二世二年(前209年,秦制以十月为岁首)冬月,陈胜的数十万大军一路打到了距离秦都咸阳仅百里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内)。胡亥大惊,属下章邯建议,“骊山徒多,授兵以击之”,意思是让胡亥赦免骊山囚徒,让他们拿起兵器去对付义军。在章邯的建议下,“二世乃大赦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赦天下。章邯带领囚徒,虽然镇压了陈胜,击败了项梁,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的军事势力仍活跃在反秦大业上。其实,刘邦也是被秦律逼反的,当年刘邦“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史记·高祖本纪》),索性酒后斩蛇起义。
胡亥的这次大赦,虽然让秦朝多存活了两年,但为时已晚,反秦势力已然成了气候,且越聚越多,愈挫愈勇,他们对秦朝暴政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必然会歇斯底里似的宣泄。最终,在刘邦、项羽的夹攻下,秦朝覆亡。鉴于暴秦亡国教训,刘邦建汉后,两次大赦罪人,三次大赦天下,赢得了民心。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