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北朝为什么要把佛经刻在石头上?
北朝以来有将佛经刻于石上,称为石经。主要是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把佛经刻在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于石洞中,以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
佛教的石经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摩崖石经。即刻自然崖岩上的石经。
它的典型代表是山东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和泰山东南徂徕山映佛岩所刻的《大般若经》。
这两处摩崖石刻经都是南北朝时北齐时所刻。摩崖石经气势宏大,刻造亦非常不易。
它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省,其中山东铁山所刻的《大集经》规模比泰山《金刚经》还大,有北齐经主和僧人的题字,保存完好。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摩崖石经主要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尤以北朝为盛。这与北朝当时重宗教实际修持与积德的风气有关。
二、石柱石经。即刻在石柱上藏于洞中。
主要代表是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刻石。
由于风峪石经三面被掩,今所见拓本都是露出的一面,故此经文残缺,无法接续。
近代学者认为刻于石柱的《华严经》,是唐刻而非北齐遗物。
三、经幢石经。即刻在经幢上的石经。
经幢是一种柱表佛教石幢,它盛行于唐代,上面主要雕刻各种陀罗尼经咒,大多为汉文,也有刻梵文与其他文字的。
幢盖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及其他图案,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相当精美。
严格讲,经幢也是一种石柱,但它与石柱石经的不同是有特定的形制,并且它不是藏入石洞,而是立在寺庙中的。现有很多寺院中都可见到这类经石幢石经。
四、碑版石经。即刻于碑版,镶嵌在寺院墙壁或贮藏在山洞中的石经。
现存此类石经有杭州西湖孤山的石壁《法华经》、北京西郊八里庄摩诃庵藏明代刻于汉白玉的64块《金刚经》石板等。
贮藏在山洞中的,则有著名的房山云居寺石经。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据史载,北齐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的弟子静琬首先在此刻藏经石。从1300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开刻,历经辽、金、元、明数代千年,无数僧人辛勤劳作,共刻出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经。
完工后藏于云居寺附近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寺内压经塔下的地穴中。这些石经包容了佛经的经典要著,辽金刻经以《契丹大藏经》为蓝本,可以校正存世佛经的舛讹。
从北齐至宋元时期,究竟刻有多少石经已无法统计。但是这些石经对研究中国佛教和佛教典籍,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有重要意义,也是世界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真实的薛讷到底是怎样的?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