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简介汉尼拔的故事如何评价汉尼拔?
汉尼拔简介:汉尼拔的故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汉尼拔?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汉尼拔简介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是欧洲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亚历山大大帝为首、汉尼拔、恺撒大帝、拿破仑)。汉尼拔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超卓表现。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奇迹般地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并多次以少胜多重创罗马军队。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被誉为战略之父。
汉尼拔的故事
一、翻越阿尔卑斯山
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决定远征意大利,他分出一部分兵力,由他的弟弟哈士多路巴尔指挥,留守西班牙。汉尼拔自己则率领九万步兵、一万二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从新迦太基(西班牙的卡尔塔根那)出发,经过伊培拉河,击溃了卡塔洛尼亚部落的抵抗。
在那里,他遣散了一万多名军纪松散、战斗力较差的士兵,并且留下一万多名驻军,以巩固新开辟的地区。然后,他率领包含5万步兵,9千骑兵的精兵越过比利牛斯山脉,沿高卢南岸向罗尼河方面推进。
不久,汉尼拔的军队进抵罗尼河下游,离河口只有四天的路程了而军队也已缩减至3.8万步兵,8千骑兵。这时,河的左岸集结了许多高卢人,他们企图阻止汉尼拔渡河。罗尼河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如果强行渡河,势必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于是,汉尼拔急中生智,想出如下计策:他从当地居民中收买一切渡河的工具,还准备了大量木筏和其他一些简陋的小划子。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又派遣一支强悍的队伍逆河而上,在四十多公里的地方,悄悄地渡到河的左岸,埋伏在高卢人营地的附近,并约定以篝火作为进攻的信号。
当这一切准备就序之后,汉尼拔便率领主力开始渡河,并在右岸燃起一堆堆的篝火。高卢人拼命地抵抗,企图阻止汉尼拔渡河。埋伏在营地附近的迦太基军队,趁机烧毁高卢人的营房。高卢人大为恐慌,在混乱中逃散了。就这样,汉尼拔用巧妙的办法渡过了罗尼河。
汉尼拔用强行军沿罗尼河北上,在中途补充了粮食和武器。九月初,汉尼拔的军队到达阿尔卑斯山主要地带。这时已近寒冷的季节,山中的隘路已经有了积雪。加上阿尔卑斯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难行,山顶白雪皑皑,气候恶劣异常,沿途又不断遭到山里土著部落的拦路袭击,行军非常困难。特别是骑兵和战象的通过,发生了极大的困难。有不少马匹和士兵在狭窄山道上滑倒后掉到深渊里去了。
这次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行程近900公里,汉尼拔的大军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只用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冰雪覆盖、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岩多路滑的阿尔卑斯山,走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离开伊比利亚时的5万步兵、9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
不久前刚被罗马人征服的内阿尔卑斯山居民仇恨罗马统治者,所以,汉尼拔的军队开下山时,一些高卢部落纷纷来投奔,汉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马匹。经过修整,精力充沛、斗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举打败了罗马部队。这一胜利使徘徊观望的高卢人很多转到了汉尼拔的部队。
二、流亡与辞世
扎马战役之后七年,罗马人开始顾虑迦太基人复苏的经济会对他们再次造成威胁,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汉尼拔。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首先拜访了迦太基的故乡腓尼基的推罗城,随之旅行至以弗所,被准备向罗马开战的塞琉古帝国国王安条克三世奉为上宾。
汉尼拔不久便发现安条克的军队无法与罗马军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议他派遣舰队登陆意大利南部,并自愿率领这批军队。但听信内臣进言后的安条克三世不愿将任何重要职位交给汉尼拔,因此未予采纳。据斯特拉波与普鲁塔克所记,在这段期间内他亦花了一段时间在亚美尼亚王国宫廷中,帮国王阿尔塔克西一世兴建新首都Artaxata。
公元前190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锡德战役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帕加马交战的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一世。
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据推测是服用鸦片自尽。
其死亡的正确年代仍受到争议,但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似乎暗示汉尼拔与小其十二岁的大西庇阿同于公元前183年过世,享年六十四岁。
如何评价汉尼拔?
汉尼拔·巴卡在其战争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军队中有很多的雇佣军,早在远征意大利之前,汉尼拔就在西班牙征集了一支优秀的善于作战的雇佣军部队为其战略目标服务。
迦太基是个发达的商业国家,所以这个国家的商人和富有的农民们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到国家从军。在汉尼拔远征意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从欧洲和非洲各地雇来的,应该说汉尼拔是世界上较早大规模使用雇佣兵部队参加作战的军事统帅。
虽然使用雇佣军可以减少迦太基人的伤亡,不过,大量使用雇佣军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雇佣军在进军罗马的途中因为受不了艰苦而逃跑,因此,当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汉尼拔的远征大军就已经不足半数了。另外,雇佣军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给汉尼拔时,为了维护雇佣军巨大的开销,汉尼拔必须在罗马境内攻城掠地,抢夺财产。这样的掠夺,自然会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但不管怎么说,雇佣军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迦太基的克隆人军队。除此之外,汉尼拔十分重视谋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计”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利用一切战争资源的思想。
汉尼拔十分重视收买人心,有时候,他将自己扮作来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当地酋长相信他所说的话。在领导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雇佣军部队时,汉尼拔经常把打胜仗后俘获的奴隶分给自己军队中的高卢人,使他们有获利的机会,从而更死心塌地的为他去作战。
汉尼拔的几次胜利使其在意大利半岛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于汉尼拔能够消灭罗马,使他们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就是最早的“战争红利”驱动心理。
在外交上,汉尼拔是成功的,在军事上,汉尼拔在在意大利境内十几年基本上不败,但在经济上,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在罗马境内以战养战的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他军队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迦太基政府却害怕汉尼拔胜利后会回到迦太基夺取政权,因此愚蠢地决定不再给汉尼拔持续的援助。
公元前204年,罗马已经开始进攻迦太基的本土,迦太基紧急召汉尼拔回国。汉尼拔在意大利支持了16年后,奉命回到了非洲,他的军队最终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中被罗马军队击败。迦太基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约,第二次布匿战争随之结束。
汉尼拔被西方人誉为战略之父,其许多思想和作战方法都有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或者说,他是当代美国“高边疆”战略理论之父。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在局部战略上和大战略上,汉尼拔作为实际在前线坚持战争的指挥员,确实发挥了自己的最大的极限。
但是,由于其本人并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即便在一个局部上实现了战术、战役与战略的多重胜利,但核心基础还是国家整体利益胜利决定整个战略方针是否可行。因此,汉尼拔的失败与其说是由于西庇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成功,还不如说是迦太基总体国家战略的失策。
关于历史上欧洲四大军事统帅之一汉尼拔的故事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文章请关注标签和专题!
武则天为何不延续武周却传位于子?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