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黑衣宰相”为什么要造反?
俗语说:出家人不问世事。但在明朝初年,却有一位出家人被卷入历史的洪潮,辅佐燕王朱棣夺取江山,成就一番伟业。他就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人物——姚广孝。
姚广孝,江苏苏州人,于元朝末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本想让姚广孝子承父业,但姚广孝不想做医生,而是有自己的理想——入朝为官。元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姚广孝梦想破灭,选择出家。因为在十四岁的姚广孝看来,出家人知识渊博,衣食无忧。
姚广孝像
出家为僧的姚广孝法号道衍,他不仅遍览经书,还师从道士席应真,尽得其阴阳术数的真传;后又师从愚庵大师学习佛家典籍,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
随着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归于平静,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姚广孝也想有一番作为。
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选优异者授予官职。姚广孝被选应试,名列前茅,但没有被授予官职,只是被赐予僧服而归。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挑选高僧到诸藩王的封地内为马皇后祈福,姚广孝也在被推荐的僧人之中。当时任僧录司左善世(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宗泐是姚广孝的老朋友,他知道姚广孝胸怀大志,推荐姚广孝到了燕王府。
于是,一代明君与一位能臣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传说,长着一对三角眼、面相凶残的姚广孝,开始并不讨朱棣喜欢。但是姚广孝一开口,就说中了朱棣的心思:“我可送燕王一顶白帽子。”朱棣当时为王,王上加个白就是皇。身为皇子,当然想继承大统,登基为帝。
经过一番详谈后,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姚广孝成为朱棣最重要的谋士和心腹。
朱元璋去世后,明惠帝朱允炆登基,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获罪。姚广孝劝朱棣起兵。朱棣有些犹豫地说:“现在民心都是向着朝廷,怎么办呢?”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何必去理会民意呢!”为了坚定朱棣的起兵信心,姚广孝请来相士袁珙和金忠,以天命之说劝服朱棣。
于是朱棣决定起兵,并私下招募士兵,而姚广孝则协助朱棣在燕王府训练部队。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有人向朱允炆密报说朱棣要谋反。朱允炆下密旨给北平都指挥张信,要他逮捕朱棣。但是张信却反而将此事告诉了朱棣,并投靠朱棣。事情败露,姚广孝劝朱棣当机立断,即刻起兵。
但就在起兵当天,突然风雨大作,屋上的瓦片坠落到了地上。朱棣以为是大凶之兆,迟迟不敢发令。而姚广孝却说:“这是祥兆啊,飞龙在天,必定风雨相随;旧的瓦片落地,就是要换成新的黄色的啊!”
听了姚广孝的这句话,朱棣立刻以清君侧,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誓师。
影视形象:姚广孝与朱棣
靖难之役打响后,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建文帝派李景隆率大军五十万进攻北平。此时的北平仅有一万守兵,姚广孝组织军民严密防守,最终等到朱棣援兵,里应外合大胜李景隆。
此后,姚广孝又在后方运筹帷幄,为朱棣出谋划策。随着战争深入,虽然朱棣胜多败少,但是兵源越来越少。而朱允炆方面,各地方军队源源不断地来勤王,战争形势对朱棣非常不利。
姚广孝建议朱棣:“不要再进攻城池了,应当迅速进攻京师,现在京师防御薄弱,必可一举攻下。”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集中兵力直接攻向南京,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渡过长江攻下南京,夺得天下。
朱棣称帝后,对姚广孝极其宠信,和他交谈的时候都只称少师而不直呼其名。而姚广孝也没有恃宠而骄,他舍弃明成祖赏赐的宅邸,常居庆寿寺中。上朝的时候就穿戴朝服,退朝后改穿僧服,后来他还担任了太子、太孙的日常讲读。姚广孝还主持重修了《太祖实录》,并和解缙等人一起编撰《永乐大典》。
影视形象:姚广孝
而对于姚广孝这样一个半俗半僧的人,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黑衣宰相”。
万圣节为什么要点南瓜灯
他为何甘愿放弃龙椅让位他人?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