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吕母改变了秦朝的命运吗?
吕母是一位寡妇他为了替自己的儿子报仇雪恨竟组织了一支军队,后竟形成了农民起义军,至此吕母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农民起义军的女领袖。
吕母,女,琅琊海曲人。她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西汉末年,当时政治腐败,封建官僚、地主、商人相互勾结,加速土地兼并,对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得社会矛盾丛生、危机四伏。
吕家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以经营酿酒、卖酒为业的大富户,家有资产数百万。吕母之夫早丧,留下一个独子名叫吕育,聪明好学,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二人共同经营着吕父留下来的一份家业。后来,吕育成为当地一名巡察缉捕(类似于今日的警察)。
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按县宰的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被县宰杀害。这事激起民众的愤怒。失去儿子的吕母更是悲愤万分,下决心要报此大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散尽百万家财,开酒店、买剑,救济贫苦百姓特别是那些贫苦少年,由此结交了许多人。
几年后,吕母的家产消耗殆尽。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受过吕母恩惠的贫穷农民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凑起钱财衣物偿还吕母。吕母不收,哭诉道: ”多次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我想报仇雪恨!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
早就被宫府的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愿意跟她一起与官府拼个死活,为她的儿子报仇雪恨。就这样,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起义军在崮河两岸,大海之上,神出鬼没地打击官兵,抗捐抗税。有时则避人海岛,四处招兵,扩大实力。渐渐地各地农民纷纷前来参军,不久,起义军就达到了数千人。
天凤四年(17年),吕母决定攻打海曲县城。出发前,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点兵遣将,亲率勇士三干人,浩浩荡荡地杀奔海曲城。在吕母的带领下,起义军一举攻破海曲城,活捉了县宰。县宰不断向吕母磕头,请求饶其一死。吕母义正词严地斥责他. ”我儿不该处死,却被你冤杀。杀人者当死,你罪有应得。”说完砍下县宰的头,到吕育坟前祭奠。
此后,吕母声名大振。当吕母起义的消息传到琅琊郡后,郡太守发兵到海曲县镇压起义军。大兵压境之际,吕母从容地指挥起义军。他圈下少部分人利用地形优势阻挡敌人的前进,命令剩下的一批人灵船顺崮河南撒,另一批则沿着崮河两岸步行撤离。最后,他们一起来到海岛上聚居。队伍在吕母的指挥下,在海岛上生产自救:开荒种地,下海捕鱼,艰苦度日。他们时而在陆上,时而在海上,飘忽不定,但总是会瞅准时机,攻打官兵,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官僚的统治。
吕母领导的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王莽的极大不安。王莽看硬攻不成,就派人假惺惺地劝降,表示可以赦免起义农民,要求他们放下武器回归田里,但遭到了吕母的坚决拒绝。天凤五年(18年),吕母病故,她的队伍大部分投到樊崇领导的起义军中,继续参加反抗王莽统治的斗争。
樊崇,字细君,也是琅琊人,在吕母起兵数年后同样聚众数百人在泰山占山为王。当时青州、徐州一带发生饥荒,饥民四布,听说樊崇勇猛异常后,众人带着对英雄的崇拜纷纷前往投靠。起义军一时多达数万人。虽然尚算一群乌合之众,然而军纪起初却颇为严明,众人如同汉高祖进咸阳约法三章一样约定: ”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抵罪。”
王莽见樊崇造反之势愈演愈烈,便派大臣廉丹和王匡前往讨伐。樊崇欲率军迎击时,因为担心两军混战敌我不分,于是让众人都用朱砂把眉毛涂成红色——这就成了后来人见人怕的赤眉军。赤眉军大破前来剿匪的政府军,杀敌万余,廉丹在乱军中被杀,王匡则被樊崇在大腿上扎了一枪后死里逃生。此时赤眉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吕母的部下来投靠后军容更盛,随后起义军转移到河南一带活动。
吕母起义军的另一部分人,投奔到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绿林军中。此后,赤眉军同绿林军并肩作战,五年后,终于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甚至没有留下完整的名字,但她为了给儿子讨一个公道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吕母以己身之力一步步组织起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引燃了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功,使外戚王莽刚刚建立起的政权轰然倒台,实在超出了她自己的想象。但她确实做到了,她改变了一个朝代的命运。她把历史从一个岔道扳回了正途。
李师师究竟是什么人?
康熙擒鳌拜:康熙怎样智擒鳌拜?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