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张绣
曹操迎帝都许,控制了权力,短短几个月,朝廷便得到了相对稳定,显露出一个政治家的治国安邦之能。
当然,曹操在谋决诸多大事的时候,考虑更多的依然是军事。在他看来,一切都要服务于军事。为国失贤则亡,军无粮秣则难久。一句话,用贤,备粮,都是为了军事的需要。所以,几件大事略定便即谋划逐鹿,以期完成更大的抱负。
南征张绣
曹操据许,拥有兖、豫二州的时候,群雄割据的军事局面已成定势:北面,袁绍据冀,并控青、并二州,公孙瓒据幽州,张杨据河内;东面,吕布据徐州,袁术据淮南;南面,刘表据荆州,张绣据南阳,孙策据江东;西面,韩遂、马腾据凉州,张鲁据汉中,刘璋据益州。
这是一种自己居中的军事态势,如果策略运用得当,便于各个击破;反之,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则四面受敌,处敌包围之中,前后牵制,左右掣肘,将使自己处于内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之中。
客观形势的复杂性,为曹操带来了困难,也为曹操提供了一个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
曹操本拟先取吕布,但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其一,张绣自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引兵向南,人据南阳,成了直接威胁曹操的最近之敌;其二,袁术称帝于寿春,天下共愤。适应这种变化,曹操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用兵计划,决定:第一,先除近优,南征张绣;第二,利用矛盾,观吕布、袁术战于淮海之野,待机而歼之;第三,然后北战袁绍。
适应这一战略要求,曹操确定了暂时稳住袁绍、麻痹吕布而先行讨张绣的策略。
张绣,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张济、李傕、郭汜、樊稠等皆董卓部下,听从贾诩之议,攻长安,为卓报仇,败走吕布,杀死王允。李傕等皆封将军,并为列侯。张济为镇东将军,出屯弘农。后傕、汜相攻,张济自陕来和解二人,献帝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张绣随叔在军,以军功升为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张济屯弘农,荒年不收,士卒饥饿,南向就粮,在攻«(今河南邓县)时,被流矢射中而死。张济死后,张绣领其众。
据说,张济中流矢而死,荆州官属皆向刘表道贺,表对大家说:“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于是派人去表示接纳张济之众,“众闻之喜,遂皆服从”。这样,张绣与刘表便在事实上形成了军事联合。
对于张绣与刘表联合这件事,贾诩起了不小作用。贾诩,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董卓人洛阳,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说李傕等攻长安;傕控朝政时,拜尚书、宣义将军;天子东返,上还印缓,投靠将军段煨;张绣在南阳,贾诩阴结张绣,“绣无谋主,亦愿得诩”,遂派人将其请至南阳。贾诩为了促成张绣与刘表的联合,南见刘表,表以客礼待之,并以己“无宾主礼”自责。
双方达成谅解,相约联合,绣屯宛,为表“北藩”。这样,张绣便有了立脚地,刘表也得到了北面屏障。
宛(南阳)与豫州管辖之颍川、汝南等郡紧相连,距许也不甚远,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张绣屯兵南阳,曹操如果东向,无异于有一把尖刀插在背后,如不拔除,难免后顾之忧。
曹操用兵,颇重量敌、度地、远近之计。张绣突然自西而来,在曹操看来,虽然增加了一股敌对势力,但也有点正中下怀,因为:第一,张绣的兵力是诸雄中最弱的一股;第二,张绣驻宛不久,根基不厚,立足未稳;第三,距离最近,便于进击;第四,这样一股相对软弱的敌人和屯兵态势正好为他提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试兵机会。试兵如获成功,将给士气以极大鼓舞。因此,曹操果断地调整战略——先征张绣。
曹操南征张绣,军临清水(今河南白河)。张绣知力不能敌,举众投降。曹操兵不血刃,进入宛城,一时忘乎所以。操本好色,见张济妻,即张绣之婶母貌美,纳于营中。这无异于让张绣蒙受耻辱。绣见曹操如此德行,非常痛恨。又,“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太祖(曹操)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张绣掩袭曹操是与贾诩共同策划的。
贾诩本来是劝张绣投降曹操的,现在亦感曹操为人太不地道,因又出计先发制人。《三国志•张绣传》注引《吴书》说,绣降,用贾诩计,请求曹操批准自己的军队经过曹营迁出城去。又说,因为“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曹操皆听之。“绣乃严兵人屯,掩太祖”。当时,曹操及其将领均陶醉于得意之中,毫无戒备,及战,即败。骁将典韦战死,曹操被流矢射中右臂,战马被射伤不能行,幸长子曹昂把自己的战马给了他,才脱离了危险。长子昂、侄子安民皆遇害。年仅十一岁的曹丕少年机警,乘马得脱。
曹操军败,还屯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张绣乘胜率骑兵追击,“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只有于禁“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张绣的追兵,被曹操击败,张绣退保于穰(今河南邓县),与刘表合兵。
第一次征张绣,失败而归,完全是由于轻易得胜,忘乎所以,行为失检,处事不慎,麻痹大意所致。以曹操之智能,当然深知其失败的原因所在,但他没有这样去总结,而是从鼓舞士气的角度,避重就轻而进行了总结,并表示今后不再犯同类错误。曹操对诸将说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巳后不复败矣。”曹操如此总结失败原因,认为失在没有让张绣交人质,无异于自我解嘲。但这恰恰就是曹操的风格。
曹操自舞阴还许,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东南)诸县又叛附张绣,曹操派曹洪讨伐,“不利,还屯叶(今县南),数为绣、表所侵”。
张绣盘据南阳这块心病不能不除。同年,冬十一月,曹操再次南征,至宛。又临清水,想起因自己的失误而使典韦等许多将士阵亡,因而在清水边上举行了祭奠阵亡将士的仪式,“嘘欷流涕,众皆感恸”。随后攻拔刘表属将邓济据守的湖阳(今河南唐河南),生擒邓济,并攻下了舞阴城。
建安三年三月,曹操第三次征张绣。军师荀攸从征,荀攸劝曹操待机而动,说绣与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意见,进兵把穣包围起来,刘表果然来救,曹操又一次失利。“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刘表把曹操的后路切断了。时有袁绍叛卒来言,袁绍部将田丰劝袁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p#分页标题#e#
曹操用兵不利,且闻袁绍有取许的意向,不敢久久滞兵于南,只好撤军。张绣来追,曹操亲自断后御敌。此时,双方展开了兵法运用和战术上的较量。曹操给荀或书说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事实果然如此,“到安众(今河南镇平东南),绣与表合兵守险,公(操)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操)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正当张绣欲追曹操时,贾诩劝绣“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从,结果大败而回。张绣兵还,贾诩又劝其赶快追击,而且肯定“更战必胜”,张绣疑惑,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张绣听从了贾诩的意见,“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张绣问诩,我以精兵追退军,而公说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你反而说必克。
结果均如你之所料,请问这是为什么?诩回答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车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
战必胜也。”张绣很佩服贾诩的见解。
秋七月,曹操还许,荀或问操:“前以策贼必破,何也?”操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历代军家常用之术,将士别无他途,只有死战才有希望获得生存。昔项羽“破釜沉舟”,“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韩信击赵“背水一战”,均获重大成效。
曹操三次征张绣,有胜有败,有得有失。第一次,先胜后败;第二次,获得一定胜利;第三次,主动撤军,虽胜而挫。所以,严格说来,曹操征张绣虽然从战略上说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战术上没有获得完全成功。凡胜,体现出曹操善于用兵之才智;凡败,则体现着曹操为人妄自尊大,时有谋事不周的弱点。
张绣在军事上没有被打败,但后来还是在贾诩的说服下投靠了曹操。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想把张绣拉到自己一边,派人同张绣联络,并写信给贾诩,表示愿“结援”。张绣想答应,贾诩当着张绣的面对袁绍使者说:“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突闻此语,甚为惊慌,急打圆场,说何至如此!”使者走了以后,张绣问贾诩说,拒绝了袁绍,“当何归?”诩答:“不如从曹公。”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有仇,怎么能投靠曹操呢?
诩说,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投靠曹操呢!贾诩分析了应该投曹的原因说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张绣在贾诩的说服下,建安四年十一月,率众投靠曹操。绣至,曹操很高兴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根本不提过去的事。又执贾诩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遂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因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这是政治家的风度,谋事着眼于大。杀子之仇不可谓不大,但已既往,较之立国大事,又算得了什么!
这是知人善任之举,诩于己有功,遽拔之,置于州牧之位。影响之巨,可想而知。较之楚霸王项羽,印信刻竣尚不愿施人,曹操的确是高明多了。
接受张绣来投是曹操诸多成功决策之一例。不久即见大效。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升破羌将军;从破袁谭,增邑二千户。贾诩则屡献佳计,破袁绍、韩遂、马超皆有功,文帝时官至太尉。
下一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袁术
返回首页阅读>>>曹操生平档案故事大全
李秀成自述竟系湘军曾国藩伪造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