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旗的历史
中国正式确立的第一面国旗是在大清国晚期出现的。
1873-1890年——黄龙旗(三角形)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官僚,当时的总理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
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
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
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
1890-1912年——大清国旗
三角黄龙旗由于军舰必须悬有政府的旗号以供辨识。清廷于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黄龙旗”作为官船的旗号(注:有说黄龙旗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满清八旗中正黄旗的旗帜)。
到了1881年(光绪七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皆不相同,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师军旗的质地、章色,并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
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黄色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而据五行学说,认为中央属土,黄色。以黄色代表中国。
中华帝国旗——1915.10.22-1916.3.22
中华帝国是袁世凯在1915年至1916年称帝成立的政权。
袁世凯于1912年(民国元年)3月就任第二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涉嫌于1913年3月派人刺杀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导致同年7月孙文等国民党人发起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1915年12月12日,参政院拥袁世凯为皇帝,同时宣布1916年更改为“洪宪元年”(后来被人一拆为二,讽刺为“半是前清,半共和”),改国号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北洋政府总统府改为新华宫(今中南海),并在天坛祭天以准备登基。
1915年12月,护国军在云南起义,并把袁世凯的北洋军打得节节败退,迫使袁世凯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华帝国灭亡,其存在仅有102天(此年为闰年)。
但护国战争仍未停止,袁世凯本人也在同年6月6日病死。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国旗;据说曾有提议在五色旗上加红日一轮,以表示“五族共戴一君”的含义。
中华民国五色国旗——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
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五色旗由于产生于革命时期,对当时民众影响很大,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它又被当时各军阀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为笼络人心的工具。
五色旗组成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注:有说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的五方的颜色)
1928年-1949年中华民国国旗——今台湾沿用
同盟会成立的第二年,南洋分会副会长张永福之妻陈淑字(一说淑宗)依孙中山的构想缝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草案于同盟会历次起义中被普遍采用。
1925年(民国十四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改编所属各军为国民革命军时,特选该旗为军旗。
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采用蓝、白、红三色。
青天白日满地旗象征意义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蓝色代表自由,同时也代表民族主义。
“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色代表平等,同时也代表民权主义。
“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色象征博爱,同时也代表民生主义。
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1949年7月由曾联松设计。
国旗上的五星代表意义
其中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原“士、农、工、商”之所谓“四民”,但依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
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推荐阅读:
皇帝被打竟向宰相告状!
霍金的那些经典名言你知道吗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