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三国演义》是搜罗了从真正的三国时代到元末为止的民间传说再创作而成。毕竟小说就是小说,它不是正史,必须要贴合人民群众的口味才能生存。在儒家文化已经发展到巅峰的明代,三国演义自然是需要贴合这个时代的大众价值。
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清楚《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说起三国的历史,大家往往将《三国演义》的故事当成真正的历史。但实际上,这两者成书时间要相差了一千多年,而在此背后显示的思维也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两书说得都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事情,但是就像画像往往喜欢把历史人物画成当时的装束一样,《三国演义》说的是三国故事,其实迎合的是成书之时的主流价值观念。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和作者众说纷纭,大众所听到最广的版本应该是明初由罗贯中所著,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刨去极不可靠的“宋以前”之说外,大都认同为明初或者明中叶成书。因此可以大致肯定今天我们所阅读的《三国演义》基本是迎合了明代的价值观念而成书的。
而明清之际恰恰是程朱理学大成之际,人们对忠孝仁义的看法已经大致定型。可以说三国演义在故事中出现的一千多个人物,全部是儒家心中正反派的具象化。
以身为凡人,却一直受到神祇待遇的关公为例,比他戏份更多的角色不是没有,但是论起受崇敬的程度恐怕没有更高的了。
无论你是没有文化的黑社会还是被视为精英阶层的香港特区警察,或者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家中,放一尊关公总是没有什么违和感的。因为关羽是儒家“忠勇”形象的的具现化,可以说是中国人基于想象的一种完美存在。其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特别是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不断册封。
原因是其一生对于汉室皇朝正统蜀汉刘备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即便是刘备走投无路非常落魄,并且面对曹操的厚爱以及功名利禄等诱惑时,关羽对刘备“忠义”的信念依然忠贞不二,一生矢志不渝地追随刘备。并且,其人智勇双全,儒雅过人。
所以与其说是人们将“关羽”这个人类神格化后让其享受信众的香火供奉,不如说是对具象化后的儒家精神表示强烈的认同。
我们今天在游戏和动漫里看到的三国人物形象并非正史中的他们,而是小说中的。而除了关羽外,其余角色的个人形象也都是艺术化地将基于儒家的思维给“灌入”了角色中,使其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例如诸葛亮的“智”,赵云的“勇”,曹操的“奸”等等。
可以说每一个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是数种儒家观念的结合具现化的产物。有意思的是恰恰也是因为儒家对“小说”这种“通俗”之物的轻视,导致《三国演义》一直到嘉靖年间才算真正流行开来。
由此。《三国演义》终于真正完成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推荐阅读:
日本的祖先真的有可能是在中国吗?
梁山好汉力气最大的是谁?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