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檀渊之盟》是怎么回事
曹利用就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呢?赵恒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寇准听到之后,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在岁币的问题上,契丹求和心切,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曹利用自觉很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兴冲冲地回去交旨。请见之时,赵恒正在吃饭,侍者就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多少银两。曹利用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真宗得知后大惊:“太多了,太多了。”便召见他亲自盘问。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三十万两。”赵恒听完嘀咕一声:“才三十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很会办事!”随后重重地奖赏了曹利用。
《檀渊之盟》究竟达成了哪些好处?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非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要知道,宋辽之间的贸易差,绝对是非常大的!区区30万银绢?半个月不到,宋朝就能通过贸易挣回来,宋朝,压根不缺钱。
嗯,不过也的确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不过,大部分的辽国人,因为百年的和平,与汉族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现在除了当年去了西辽的一部以外,大部分都已经融合成了汉族。
谈判中,契丹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宋每年送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大大低于宋的估计,不到宋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可见契丹确已无力再战,此条件宋接受了;二是要宋归还“侵占”的瀛莫二州(辽称“关南”之地),被宋严辞拒绝,契丹和平心切,也未坚持,要知道此二州当时已在契丹军占领之下啊。最后达成的条约为,宋年送契丹“岁币”,契丹退出已占领的华北数十州之地,并在事实上承认瀛莫二州为宋朝领土。对宋而言,已是外交胜利。然后双方共同申明,永结同盟,由“大宋皇帝”和“大契丹皇帝”签约。此后,宋辽120年未开战事。
以上为宋辽争端之始末,从中可看出,宋辽关系中,宋对辽的侵略要多于辽对宋的侵略,双方关系中的和战主动权实在宋方,即使120年后破坏和平,大肆屠杀契丹人民的,也是宋朝。后世史家先入为主,以为“幽云”诸州本来就“该”是宋朝的,宋没有“收复”,即行和平,故宋失败。以此类推,传统史家之所以轻视北宋,是因为北宋没有如他们所愿,“收复”“本来就应该属于”宋的长城以北直至中亚的广大“领土”。殊不知,宋从未拥有该地,谈何收复。
澶渊之盟导致了双方边境的和平稳定,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汉族文化,为契丹民族最终消失、主流融入汉族打下了基础。所以很多时候,文化与和平的力量,反而大于军事力量。契丹在军事上没有被汉族征服,但却被汉文化所同化,并最终大多融入汉族。
梁山108将各自对待招安这件事?
动车组新规出台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