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哪些号
古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号。号的起源甚早,据说五帝之一的黄帝号有熊,又号轩辕氏,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不过号的盛行则是到唐宋以后了。这与后世封建伦理道德的加强,人际关系的讲究,以及文学的发达都是分不开的。
号也有种种,如别号、谥号、庙号、年号等。下文分别来讲。
别号
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由于别号一般由本人自取‘故又称自号。这种号在意义上和名没有什么联系。古代上层社会中人,尤其是文人,多半都有别号。别号或与所居之地有关,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王安石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傅山(青主)号西北之西北老人,蒲松龄号柳泉居士,高凤翰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郑燮号板桥;或以个人意趣自号,如葛洪自号抱朴子,贺知章号四明狂客,杜甫号少陵野老,司空图号知非子,陆游号放翁,郑樵号西溪遗民,赵孟頫自号松雪道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朱耷号八大山人,鲍廷博号知不是斋主人;
或以所珍藏自号,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共一老翁),米芾号宝晋斋(藏王羲之古砚),金农号二百砚田富翁,阮元号九十八砚斋,陈介棋号万印楼;或以形貌特征自号,如元代郑元祐因右手病废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因枝指自号枝山;或以所喜之物为号,如徐渭号青藤道士,陈洪绶号老莲·等等。古代女子有号者不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两个字的号在应用上与字差别不大,人们也惯将姓与号连称,如陆放翁、陈老莲等。三个字以上的号则往往被压缩成两个字,以便与姓连称,如李青莲、杜少陵、蒲柳泉等。
文人自号之习,从古代一直延续于近代,近代不少文人学者都有号。如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由于他们四人在甲骨文研究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又被合称“四堂”。此外,像陈寅恪号缘缘堂,孟森号心史,王力号龙虫并雕斋,俞平伯号古槐书屋,沈尹默号秋明室,于省吾号泽螺居,也都是比较有名的自号。
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及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表现所给予的褒贬善恶的称号。帝王谥号由礼官议定,而臣下谥号由帝王赐予。虽说溢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实际上,美谥远远多于恶谥。对有些人来说,谥号便成了正式名号之外的另一个別名了。
中国溢号起源很早,商代有些帝王死后已被加以美称。至西周时,对周天子及诸侯的死后加谥已有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秦统一中国后,曾宣布废除谥法,然至汉代又被恢复。此后历代沿用,直至清朝。甚至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仍对一些死去的清朝遗老赐予谥号。如王国维生前曾任南书房行走,死后便被溥仪赐溢“忠悫”。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法自西周时开始实行,以后历代都有增补和修订。宋代苏洵据刘熙等诸家谥法编成《谥法》一书,遂为后代礼家所遵从。谥法规定了谥号所用的一些有固定含义的字,并用这些字来指称死者生前的美德和恶德等。由这类字眼所构成的谥号一般有三种含义:
一是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等。
二是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
三是同情的。如恭仁短寿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等。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平王、齐桓公、秦穆公等。秦汉以后,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等。谥法在不同的朝代也有一些不同的限制与规定。如清代,亲王谥用一字,贝勒以下及文武大臣用二字。郡王谥号,尚沿明制用二字。
清代定制,一品官以上是否予谥,由皇帝决定,二品官以下不获请。后又改为京官三品及外官布政使以下不予谥。清代于谥号还特重“文”,凡大学士及翰林授职者,始得谥“文”。尤其是“文正”,连礼官都不敢拟,均出自特赐。终清之世,只有乾隆朝的名相刘统勋及咸、同时的曾国藩被赐谥“文正”。(以上参《清史稿·礼志十二》)
除朝廷的正式谥号即官谥外,也还有私谥。某些学者及有名望的人死后,由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即是私谥。如东汉陈寔私谥“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私谥“靖节征士”,宋代张载私谥“明诚夫子”等。
庙号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称号,也就是灵牌上的称号。皇帝死后升祔太庙,即定庙号。如人们所说的汉高祖、唐太宗、明成祖、清高宗等,便都是庙号。从汉代起,每朝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一般是太祖、高祖、世祖,之后依次是太宗、世宗、高宗等。庙号一般加在谥号前,并与谥号连称。如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合称便是太祖高皇帝;刘恒庙号太宗,谥号文,合称便是太宗文皇帝;刘彻庙号世宗,谥号武,合称便是世宗武皇帝。类似的还有曹丕称世祖文皇帝,杨坚称高祖文皇帝等。
尊号
尊号是臣下对皇帝或后君对前君所上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称号。一般为生前所上。如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为唐玄宗上尊号曰“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为宋太祖上尊号曰“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多次,而且越上越长,越长越能表示尊敬。不但皇帝可以有尊号,太后也可以有尊号,尤其当新君登基之际,在奉母后为皇太后、奉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时,都是要上尊号的。如同治皇帝即位,便为其生母上尊曰“慈禧”,此后每逢庆典,慈禧太后的尊号又不断加长,至宣统元年,竟成了“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共16个字。
尊号也有死后上的,这样的尊号与谥号已无甚区别,只是字数更多了。如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为唐高祖李渊上尊号曰“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为唐高宗李治上尊号曰“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此后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以至谥号也越来越长,不便称呼了。所以人们对唐以前殁世的皇帝多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魏文帝、晋惠帝、隋炀帝等;而对唐以后殁世的皇帝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明太祖等。
古代,有些特别著名的人物也有尊号。如孔子在唐代便被上尊号为“文宣王”,到宋代又加谥为“至圣文宣王”,到元代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到明清始定为“至圣先师孔子”。此外,像孟轲、颜回、曾参、仲由、公冶长、郑玄、朱熹等,历代也都有人给他们上过尊号。
年号
年号是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共沿用了两千多年。早期的帝王一般会有几个年号,如汉武帝便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11个年号,唐高宗也有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等14个年号。到了明清两代,皇帝便不再改元,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如清代人关后的十个皇帝,即只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十个年号。这样,人们便可以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称明太祖为洪武皇帝,称明神宗为万历皇帝,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称清高宗为乾降皇帝等。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后也使用过年号。如窦建德(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年号“五凤”,李密(瓦岗军)年号“永平”,黄巢年号“王霸”,刘福通(元末红巾军首领)年号“龙凤”,李自成年号“永昌”,张献忠年号“大顺”,洪秀全年号“太平天国”等。
博鳌亚洲论坛金句有哪些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