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任用贤能 修订法律
李世民是经过流血才当上皇帝的,东宫的人都见识到了李世民的手段。登上皇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人心,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团。唐太宗采纳了尉迟敬德提出“杀人太多,不利于天下安定”,安抚和任用东宫的属僚,建成太子一党的人才安下心来。
李世民把温彦博、王珪、魏徵、戴胄、侯君集等人才都集中到了宰相班子中来,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新局面。李世民亲眼看到隋朝的灭亡,引以为戒,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
确定了治国方针后,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人才,于是选拔了大量真正懂得治政方法的人才。唐太宗不计较恩怨,任用了东宫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徵、王珪、韦挺等人。
唐太宗曾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一举措让很多的人才对他死心塌地,东宫的人悔恨自己当初跟错了建成太子,好在唐太宗慧眼识英才,让有才有德之人大施拳脚。唐朝初年,可谓人才济济,只要有才有德,在唐太宗的英明领导下,就能冒出头来,才能不至于被埋没。
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魏徵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此告诫唐太宗虚怀纳谏。魏徵敢于直言,即使皇上生气,面不改色,也不害怕哪
一天唐太宗气急了,把他杀了。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意见不合,
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太恼怒了,但是又不好发作。于是,回到内宫,见到长孙皇后,太宗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到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陛下想杀谁呀?”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一点儿不给朕面子,朕忍得实在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没有说话,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对皇后的举动感到奇怪,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真是聪明,不仅维护了魏徵,还间接地把太宗给夸奖了一番,太宗的怒气也就下去了。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太宗李世民悲痛万分,他眼中含着泪说:“用铜制成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穿着是不是得体;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失去了魏徵,我就失去了一面好镜子。”
任用人才是一方面,但是还要靠法制才能创造出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唐太宗对法制进行了改革和建设,采取慎刑宽法和加强法的措施。
赏罚分明很重要,这是治国的原则,按照原则行事,就能形成一个相互信任、政治清明的社会,对个人的发展是大大的好事。唐太宗认为:赏罚是国家大事,假若被赏的是有功的人,无功者自然就后退了。犯罪的人及时受到惩罚,那些作恶的人就能悬崖勒马。
唐太宗任命房玄龄、长孙无忌修改《武德律》,制定《贞观律》,明确赏罚的标准。后来长孙无忌组织十九名法学家,专门为《唐律》作注,到永徽年间才完成,即《唐律疏议》。这是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五代以后各朝法律大都以此为本酌加增改。唐朝的律令包含了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连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为了保证法制的贯彻执行,唐太宗亲自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断狱公平的人担任法官,可见唐太宗对法制的重视。他经常告诫大臣:“死者
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为了避免草菅人命、冤假错案的发生,唐太宗将死刑的终审权归属中央。而且,还不能随便执行死刑,需要三次上报中央,被批准后才能执行。
下一节: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
推荐阅读: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