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宗李诵的短暂改革
在李诵当皇帝的这段短暂时间里,出现了一个特别有名气的内阁集团,里面的人就是“三王八司马”。
读了那么多历史,我们只听说过永贞革新里面有二王八司马,什么时候冒出来了这么个“三王八司马”呢?他们说的都是谁?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实际上二王八司马的说法是欠妥的,因为这就忽略了皇帝李诵。“三王”说的是唐顺宗李诵以及他在改革的时候重用的两个人——王叔
文、王任;“八司马”说的是八个没有什么地位的知识分子,也是因为八人都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州司马。他们分別是:程异、柳宗元、凌准、陈凍、韩泰、韦执宜、韩晔、刘禹锡,三王八司马凑到一起,开展了一场改革运动,在当时闹得声势浩大,这就是有名的永贞革新。
实际上李诵还没有当上皇帝时就已经有了改革的想法了,他做皇太子时经常会和m己的老师王叔文和王任谈论天下大事。他们三人志趣相投,一边喝酒一边谈天,没有什么不说的,当然也对时下的一些弊端做了一些研究。由于李诵是皇太子,所以他觉得现在有必要找一些人手,这样等自己当上皇帝时就可以大干一番了,因此他让两位老师帮忙找有用之才。
“二王”找了很久,凑了八个人出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刘禹锡和柳宗元。李诵看准备得差不多了,就把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小内阁。
李诵登基以后,因为中风说不出话来,他在朝堂上只是在那里正襟危坐,从来不发表任何言论,只是靠摇头和点头来表示否定或认同。不过尽管如此,李诵的脑子可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仍旧思维敏捷、能力过人。李诵马上就实施了他思虑已久的计划,让韦执谊当了宰相,让王叔文当了翰林学士,任命王任做门下省左散骑常侍,让刘禹锡当了屯田员外郎,命柳宗元做了礼部员外郎。
李诵重用的这群人,都是年龄在30岁上下的青年,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也有能力,分别在财经、吏治、军事等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是永贞革新里的中流砥柱。经过这番提拔,李诵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团体,这个团体主宰着国家的命运。
李诵进行“永贞革新”,出发点非常好,他想要通过一系列的变革,让本来走下坡路的唐王朝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使国家重新强盛起来。这场变革所提出来的各种改革政策,有很多都是王叔文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然后把意见说给左散骑常侍王任,接着王任就到皇宫里和太监李忠言以及妃子牛昭容见面,李、牛两个人就把意见告诉顺宗李诵。
李诵听到意见以后,就会考虑一番,作出最终决定,然后让牛昭容传达下去。牛昭容把李诵的话告诉李忠言,然后李忠言再转告给王任,王还将话传给王叔文,王叔文明白皇帝的意思以后,马上和宰相韦执谊商量,最终韦执谊将内容调整一番,发给相关部门去实施。
在“永贞革新”过程中,李诵领着手底下的小内阁对当时的一些弊政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发布了很多深受老百姓们喜欢的政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央五条”,这个条令发出以后,得到了各级官员以及百姓们的积极支持。
1.将以前经常为非作歹的宫市以及五坊小儿撤掉。
这一条命令下达之后,老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大赞天子圣明。宫市指宫里面的太监借着给皇家采买物品的名义,到处抢劫。那些丧心病狂的太监不仅抢夺老百姓的东西,甚至还强抢民女,无恶不作,所以老百姓都对他们恨之人骨。五坊分别指狗坊、鹰坊、雕坊、鹘坊和鹞坊,是皇宫里负责将各种动物捕捉过来,让皇室子弟玩耍的地方。
由于唐朝对在宫里面当差的人都叫小儿,所以五坊里面的人就是五坊小儿。五坊小儿的行径也和土匪无异,他们经常以捕捉动物为由,故意将网设在老百姓的家门外或者是井口,然后勒索钱财等物。如果百姓不给他们东西,他们就会拳脚相加,并声称是百姓惊扰了他们捕捉的动物。
2.将大贪官李实免职。这个消息传来,百姓们也是欢欣鼓舞。
3.将300名宫女以及600名教坊女乐放回家去。当人们到皇宫的门外把自己的亲人接回来的时候,全都抱头痛哭。
4.对国家的官员进行任命调整,把以前被贬在外地的官员重新调回到长安来,不再让他们担任闲职。
5.把以前民间欠着官府的钱全都免除了,还将除了官税以外别的钱财征收全都免去。这样一来,一共免掉老百姓们欠朝廷的税款约五十三万贯(钱),极大地减轻了老百姓们的负担。
这些政策公布以后,老百姓们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正直的官员们也纷纷拍手叫好。这些举措可以说是深人人心,给这次声势浩大的改革制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为了真正让老百姓们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刘禹锡忙得连饭都顾不得吃,整天都要批阅非常多的公文,还要回复那些来信,接待一些来访的人。所有改革者的办事节奏都是非常快的,他们知道必须要快速处理事务,才能把工作做好。
而且他们还有一种隐忧,担心顺宗李诵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说不定哪天就会驾鹤西去,那他们未完的改革就会陷人巨大的危机。所以,这群改革派不敢有丝毫懈怠,接连不断地推出新政策,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p#分页标题#e#
改革者们的焦急心情可以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也都是好的,但是他tr却忘记了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急则出错。有些事情一旦出错,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李诵一心想要创造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让朝廷变得清正廉洁,所有的官员都是正直又愿意为民办事的好官。此外,李诵还要让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印象非常好,使百姓们都拥护、爱戴自己,重新把皇族的威严树立起来。
不过李诵和手下的改革者们都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们只知道自己心中有一个梦想,要努力让国家变成他们想象中的模样,却完全没有把国家已经积重难返的情况算计在内。由于各种弊端存在的时间比较久了,所以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处理干净的。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国家的病已经很重了,想要短时间内让它恢复正常,简直是痴人说梦。
由于改革者对改革遇到的困难程度估计不足,没过多久,他们的改革就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全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几乎进行不下去了。藩镇以及宦官的势力非常庞大,而且他们是绝对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的,所以他们注定要和改革派展开一场较量。
顺宗李诵要把太监们手里的权力夺回来,这让太监们寝食难安,他们害怕失去权力。如果没有了权力,太监们宁愿去死。太监俱文珍明白,一旦手里的军权被剥夺,他们就没有任何对抗皇帝的筹码了,只能任人宰割。所以,他决定铤而走险,在权力还在的时候斗上一斗,大不了就是个鱼死网破3他让人告诉各个将领,不许接受王叔文的人指挥,将王叔文的官职削掉,不让王叔文和皇上见面。
在太监耐不住寂寞的时候,不少藩镇也开始有所行动了,他们借着自己的军事力量,纷纷在地方上称王。不仅如此,这些人还上折子要求顺宗李诵退位让贤,因为他不能说话,有失一国之君的威严,所以不如让太子做皇帝。
就这样,不仅改革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连皇帝的权力都受到了威胁。朝廷上下到处是反对的声音,这让改革派压力空前巨大。恰在此时,王叔文的母亲离世了,所以他为了尽孝,不得不暂时离职,如此一来,改革派没有了指挥,情况更是雪上加霜。王还因为整天担惊受怕,又着急上火,居然在这时中风了,躺在床上起不来,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在种种打击之下,顺宗李诵扛不住了。到了第二年,新皇帝即位,也就是宪宗。宪宗刚坐上皇帝宝座,就下令让王叔文自尽,这时候王叔文已经54岁了。
人都死的死、病的病,永贞革新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所以后面的事情已经注定,连顺宗李诵这棵大树都倒下了,其他人自然也难逃厄运,都被罢免官职。尽管革新派的人都是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才,但是他们此时却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他们曾经无限风光,受到皇帝重用,可以大刀阔斧推行自己的政策,但是如今却一个个远离故乡,被迫到边远的地方过苦日子。
改革派的人都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像被秋风扫下的落叶一样,一下子便凋零了。然而他们当中有一个的结果是比较好的,那就是程异。由于程异在理财方面特别在行,所以后来又获得重用。
由顺宗李诵发起的这场革新运动,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却像黑夜中的火光一样闪亮,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改革派里面有两个大文豪刘禹锡和柳宗元,所以这次改革更引起世人的关注。可能文人天生就没有太多政治头脑,不适合进行这种改革运动,更不要说刘禹锡他们这种文人气质浓厚的文豪。然而他们确实加人到革新派中,并勤勤恳恳地工作过。
但是搞政治毕竟是一件危险的事,不像写诗作文那样轻松,一个不好就可能会身败名裂。他们每天都想着是非、道理、法律、原则等问题,还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然而这些是政治斗争中完全不需要考虑的,那些搞政治的人只需要想到利益就足够了。他们的改革威胁到了太监和藩镇势力的利益,所以肯定会有一场斗争,而这些改革派因为没有兵权,根本不是恶势力的对手。
这次革新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天,来得突然,去得了无痕迹。它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惋惜,还有深刻的教训。这次革新运动当中,结局最惨的是最高领导者李诵,他连叹息都没来得及发出,就被逼死了。
下一节:李诵是个很有特点的皇帝
推荐阅读大全页: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为什么要改姓
唐肃宗李亨算得上是一个乱世天子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