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为什么要放鞭炮 驱怪还是祛灾
自古以来,除夕夜放鞭炮就是中国人过舂节的一种习俗。然而,却很少有人说清楚原因。民间主要流传着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驱赶怪兽”之说。此说主要有两种不同版本的传说:
传说一:相传,在远古时代,在深海里生活着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它长得獠牙利爪,无恶不作。每逢除夕夜,“年”就会从海里出来,到村子里践踏房屋,而且见人就吃,使百姓们团圆的节日变成“家破人亡”的悲剧。为了躲避它,人们只好在除夕的夜晚将家里的老人、孩子和女人们送到深山里避难,家里只留下青壮年男子守护庄园。人们就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许多年,而村里的男青年也被“年”吃掉不少。又是一年的大年三十,人们正慌张地收拾干粮包裹准备逃往深山,一个白发老人突然出现在一个农户家门口要水喝。这家农户让他喝过水后,告诉他“年”的事,并让他赶紧和村里人一起逃往深山。可谁知,老人听了农户的话后,不但没有害怕,反而微笑着对农户说:“没事的,我可以赶走那个怪兽!”农户以为这个老人脑子有问题,便拉扯着老人往山上跑,但老人却挣脱他的拉扯,只身来到一个破院子里,关上了门。
天渐渐黑了下来,村里的老人、孩子和女人们都逃到山上去了,村子里只留下老人和几个壮年男子。半夜,“年”在村里出现了,虽然它看不见道路,但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朝壮年男子们所在的地方走去。壮年男子们听着“年”深深的呼吸声和沉重的脚步声,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而正在此时,老人所在的破院子里突然变得明亮起来,“年”立即转身扑向那里。当它跑进院子,迎接它的是一闭大火和“啪啪”的爆响声。“年”被这巨响声和强烈的火光吓得掉头就跑,而且还发出“嗷嗷”的痛叫声。
听到“年”的“嗷嗷”叫声消失了,壮年男子们才敢走出家门。当他们跑到破院子后,正好看见老人身着红袍飞到了半空,大笑着消失在了夜空,而破屋的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还有一堆正在燃烧的“啪啪”作响的竹子。第二天,这件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子。后来,老人托梦给那个农户,说自己是天上的紫微星,他下凡到人间就是为了拯救人们,消灭“年”的,现在,“年”已经被他用粗铁链锁住了。人们得知此消息后,自然万分高兴。
为了庆祝除掉“年”这个怪兽,也为了感谢紫微星老人,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贴红纸、穿红袍、燃放爆竹。
传说二:据说,古时候,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为冬天缺少食物,它经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每次进村,它都会给村民带来一场大灾难,而且经常会吃人。所以,每年的腊月底,人们都会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一阵子。
有一年的腊月,村民们又急急忙忙往竹林里跑,而就在逃往山里的途中遇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饥饿倒在路旁。有位老奶奶喂了孩子食物和水,孩子醒了之后,老奶奶便拉着孩子一起去了竹林。寒冬腊月,寒气逼人,大家便聚在一起烧火取暖。这时,这个孩子就问大家:“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夕会不会到这里来呢?”有位老人告诉他说:“我小的时候就同家人和乡亲们在这竹林里躲避过‘夕’,这个恶兽也曾追来过,但是奇怪的是,它每次看到我们就掉头跑了。”
这个孩子听完老人的话后,跟大家说:“我有一个办法能除掉‘夕’,以后大家就不用在大冬天跑到竹林里来逃难了。你们多砍一些竹节带回家,然后在家门前挂一块红布。如果‘夕’来了,你们就赶紧往火里扔竹节。现在,你们就可以回家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只有少数几个人随孩子一起回了家,并按照孩子的说法照做了:先生好火,再在门前挂一块红布。子夜时分,一声巨吼响彻山谷,“夕”来了,大家吓得缩成一团。这时,这个孩子让大家赶快将竹节扔进火里。由于竹节是潮湿的,所以一遇到火,便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一听见这声响,再看到住户门前挂的红布条,“夕”吓得掉头鼠窜。
原来,“夕”害怕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和住户家门前挂的红布条。但是因为“夕”并没有被除掉,为了防止“夕”再来,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会烧竹节,在门前挂红布条,渐渐地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放鞭炮、贴对联。因为后来“夕”再也没有出现,所以腊月三十这一天就被人们叫“除夕”。
二是”避邪祛灾”之说。
西汉东方朔在其所著的《神异经•西荒经》中讲了一则故事。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种个子矮小、面目狰狞、长相似人的鬼魅,它常常在河里捕食鱼虾。当它看到有人在山里露宿时,就会趁人们熟睡之际,用火来取暖并烤食鱼虾吃,有时候还会偷人的盐。人们见到这个鬼魅后,就想抓住它,但是它跑得飞快,人们追不上。后来,人们根据它的叫声给它取名叫“山臊”。一次,一个猎人在山间焚烧竹子来取暖,山臊正好从此经过,它听到燃烧竹子发出的巨大爆炸声,吓得急忙逃走了。后来,民间便流传,燃烧竹子的声响有避邪祛灾的功能。
所以,持此说者推测,在以后每一年辞旧迎新的除夕夜,人们便会烧竹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除夕之夜放鞭炮,用来避邪祛灾。
另外,持此说者又提供了一个论据。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正月一日……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爆竹在古代是用以驱邪避鬼的工具。
除了这两种“避兽”、“驱邪”的说法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看法。
在初唐时期,由于战乱四起,死人过多,造成民间瘟疫横行。有个名叫李田的人为了使家人平安,便想到用烧火放烟的方法来为家人祛病。于是,他将硝石装入竹筒里点燃,结果发出巨大的声响,同时还产生了强烈的浓烟。误打误撞,他们全家都没有生病。人们听闻此事后,纷纷效仿李田的做法,结果真的驱散了病毒,制止了癍疫。有人说,这就是爆竹的最早雏形。#p#分页标题#e#
后来,道家之人为了炼丹,将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了火药,人们将火药装入竹筒内点燃,便出现了“爆仗”。等到宋代普及纸的使用后,人们便用纸筒和细麻绳裹住火药,编成长长的一串,做成“编炮”。因为燃放“编炮”的声音像抽鞭子的声音,所以也叫“鞭炮”。因此,在除夕之夜时,人们为了祛灾,便会燃放鞭炮。渐渐地,鞭炮的功能也由祛灾演变为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成了老百姓庆贺新禧的工具。
究竟人们在除夕夜燃放鞭炮的初衷是什么呢?这么多的说法究竟哪一种是事实呢?虽然到现在这个迷团还未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除夕夜放鞭炮反映的是人们企盼平安吉祥和健康的美好愿望。
精彩连载推荐:
返回大全页: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