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月圆人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其实,中秋原本叫“仲秋”,因为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后来,民间慢慢地就流传起了“中秋”一名。在中秋之夜,民间有家人团聚,一起赏明月、吃月饼、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定这个节日呢?也就是说,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经史料査证共找出了以下几种说法。
据唐代的《开元遗事》记载:”中秋夕,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后来,民间也开始效仿唐明皇,渐渐地,便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因此,有人就提出了中秋节赏月是从唐明皇开始的。
明代的凌蒙初根据此记载写成了通俗小说《唐明皇好道集奇人》,并将此文编入《初刻拍案惊奇》,他在文中将“唐明皇游月宫”作了神话描写,说唐明皇在月宫看见了“广寒清虚之府”的金字匾额,而且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从月宫的仙女那里学来的。另外,清代的程允升在其编纂的《幼学琼林》中,也有“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的说辞,由于此书是幼儿启蒙读物,所以在民间影响极大,很多人都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
此说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也引来了一些研究学者们的质疑。其中,明代学问家郎瑛就是反对者之一。他认为,“唐明皇游月宫”只是传说,不足为信,或许这只是一些宫里的人在以讹传讹,或许是某些民间艺人的杜撰。究竟此说是真是假,还有待查证。
另外一种说法跟“嫦娥服用不死之药”有关,但是有几种不同版本,这几种版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嫦娥因何服用长生不老之药。
据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嫦娥因为服用了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成了月宫仙子。而汉朝刘安在《淮南子•览冥篇》中记述,后羿(嫦娥之夫)在西王母那里求得了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了月亮。另外,张衡所著的《灵宪》一书中,说是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的不死药后,飞到月亮后变成了蟾蜍。这些说法好像都是在贬低嫦娥。
在六朝后,人们对于嫦娥奔月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对她登上月亮后的孤苦伶仃表示深深的同情。这一点在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中就能体现出来,诗曰:“白兔捣药秋复春,妲娥孤栖与谁邻?”另外,李商隐在诗中也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意在说明嫦娥有思凡归乡之意。
到宋代之后,人们不仅对嫦娥表示同情,而且赞誉嫦娥是一位美丽、聪明的贤淑女子。于是,人们便在一年中月亮最圆之时(中秋夜)向月亮祈祷,期盼嫦娥回归人间。此时,赏月就变成了祭月,而且中秋也被定为节日。人们对嫦娥的赞赏可以从《新编醉翁谈录》中找到依据,文中说,中秋之夜,人们对着月亮神焚香参拜,男子希望高攀仙桂,女子希望貌似嫦娥。
还有一种说法将中秋与“时令节气”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考证,早在春秋末年的《周礼》中就出现了“中秋”一词,即:“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同时《礼记》中也有“天子……秋夕月”的记载,“夕月”即是拜月,此句的意思是帝王在中秋祭月。到了魏晋,以及后来的唐朝时,民间开始普及赏月。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国上下热闹的节日。民国时期,中秋就成了“秋节”。真可谓久盛不衰,深入人心。持此说法者认为,“唐明皇游月宫”、“嫦娥奔月”等说辞,只是人们在赏月时遐想而编造的神话。
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说法如此种种,至今也不知孰是孰非。而且,除了中秋节的起源尚无定论之外,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月饼的起源,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
最早见到的与中秋月饼有关的史料文献是北宋苏东坡的一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诗人描述了中秋节吃月饼的意境。但是我国民间流传的月饼起源的时间却是在元朝末年。据说,当时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在某一年的中秋节的前几天,张士诚暗中派人将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藏在小圆饼内挨家挨户地传送。到了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吃圆饼,举行起义,终于推翻了元朝的腐败统治者。自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张士诚,每年都会吃圆饼。而圆饼和圆月都是圆形,所以后来的人们便为圆饼起名为“月饼”,而“圆”也表达家家团圆的良好愿望。
说法不同,但各有依据,使得中秋节的起源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精彩连载推荐:
返回大全页: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宋神宗在对夏战事中结束了一生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