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袍哥”的意思 来源是什么?
四川人忠勇耿直、仁义厚道,在关键时刻能义字为先,挺身而出,绝不含糊,哪怕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四川有句俗话“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
这句话把四川人的性格特点描述得传神、到位。“拉西摆带”就是说了不算,凑凑合合,拖泥带水,腻腻歪歪。“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耿直,义字当先,说话算话。
“袍哥”指的是“袍哥会”,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民间盛行的帮会组织,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在四川的哥老会成员被称为袍哥。
关于袍哥称呼的来源据说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穿同一袍色的兄弟;另外一说就是《三国演义》里关羽在曹营留旧袍的故事,寓意人会者反曹奉汉之心^汉留,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要源远流长地保留下来。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当时,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嫂,迫不得已投降后,一心想收服他的曹操经常赐给其金银珠宝,但他只收了一件锦袍,平时很少穿着,有事要穿,却要把旧袍罩在外面。曹操问他原因,关羽就答道:“旧袍是我大哥所赐,如今受了丞相的新袍,却不敢忘却大哥的旧袍。”
四川人对武圣关公的这种义薄云天的行为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他们取“汉留”之义,以“袍哥”的名义聚到了一起,焚香结拜,互为弟兄。同时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兄弟。
在近现代历史上,四川人以袍哥为荣耀。不论城乡,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有袍哥成员。从省主席、参议员到县长、乡镇保甲长,绝大部分都有袍哥身份。所以,袍哥到处都吃得开,受到人们的敬畏。
四川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总是给人一种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印象,但在危难之时往往有着惊人的侠义之举。这种侠义之举包含了温情、义举、责任与担当。
这是一位英雄的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他却永远离去了。他是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袭来时,德阳东汽中学教学楼轰然坍塌。就在地震的一瞬间,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地震发生后,除了有让所有人感动的成都千辆出租车都江堰大救援外,到底有多少私家车满载食品与物资深入灾区分发,有多少志愿者在第一时间翻山越岭进入救援现场,或在后方提供帮助,现在已经无从统计。
谁家遭了灾,大家都要帮,这是四川人的规矩。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四川芦山县发生了7.0级大地震后,无数成都市民涌向街头的无偿献血点献血。成都市血液中心介绍,在地震后一天多的时间,当地血库就装满了,但是还有近万名市民填写了鲜血预约登记表,再次见证了四川人民的情与义。
四川人的情与义,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三国文化和袍哥文化是形成四川人性格中情与义的主要因素。
一个三国时代,注定了一个四川人的生活和性格,更注定了一个独属于四川人的江湖,这个江湖就是情与义。
1800年前,乱世中各具人生理想的三个人因为一个口头的约定走到了一起,他们结拜为兄弟,此后至死不渝地履行了一份生死合同,这就是妇孺皆知、开创了一个三国英雄时代的桃园结义。
当罗贯中拿起笔,写下这第一回激动人心的篇章时,也许他的胸腔里,就开始生发一种急速奔涌的血液,他将在中国大地上挥洒出一个富有激情的三国时代。
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三个平民创造了一个中国人所向往的江湖,同时更创造了平民和国家、个体与民族相结合的一种伟大的精神。
当“忠”和“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沉浑厚的内容,有了特征明显的草根气息。
今天的四川人团结,讲义气,这些都是从三国到袍哥留下的习气。
推荐阅读:
马鸿宾所属马家军编制
朱元璋血洗湖南的真相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