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游走于朝堂之上
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沼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赶进掖庭宫充为宫婢。然而,好学上进的上官婉儿在掖庭宫顽强长大。
因老师的举荐,上官婉儿14岁时,终于得到武则天的召见。武则天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替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沼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浩,多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
公元690年,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女皇开始辉煌的帝业,上官婉儿则开始了实际上的“巾帼首相”生涯。这年女皇62岁,上官婉儿26岁。但和谐甚至美好的君臣关系却又因一个失宠的男宠起了波折,上官婉儿竟被黯面。
男宠薛怀义被武皇厌弃,薛怀义大失所望,有一天他沿着宫中的一条密道求见女皇,上官婉儿不予通报,将这失宠的“床榻上的君王”阻在一扇宫门外。薛怀义一把惊天大火,亲手烧了他为女皇建造的明堂。
武则天大怒,认为是上官婉儿逼薛怀义放火,结果是“忤旨当诛,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年轻美丽的上官婉儿须毕生承受晦暗而墨黑的黥文。后世的人痛惜上官婉儿,有民间传说上官婉儿在黥刑处用红颜料文刺出梅花形状,一时成为宫中时尚,大家竞相用胭脂画梅仿效,号为“红梅妆’另一传说上官婉儿为此特创制了新的发式,将卷曲的发髻巧妙地盖在疤痕上,反而更加妩媚,号为“上官髻”。
公元695年,武则天称帝的第五年,要修周史,她把重任委派给了侄子武三思,同时又委派上官婉儿参与。上官婉儿在修史的过程中为武三思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让武三思感激涕零,并对她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上官婉儿敏锐地看到了武氏一族的势力正因女皇而迅速发展,势不可当。
而且她在武三思那里找到了安全感,两人因生存利益、彼此利用而铸成的关系,保持了十多年。
当李显重被立为太子后,上官婉儿逢迎所有喜欢她、需要她的男人。她和李旦保持“友情”,又重新恢复了和李显的关系,成为李显的“患难之友”,她自己也在这种给予中获得了“未来”。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朝臣发动“神龙革命”,李显复辟,是为中宗。李显的时代又重新到来,上官婉儿的“时代”也再度来临。
正月二十七日,新皇帝李显率百官浩浩荡荡来到母后退位后徙居的上阳宫探望,为昏睡不醒的母亲加封“则天大圣皇帝”尊号,这是为了缓解他抢政夺权后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这次探望中,李显要求上官婉儿随他返回洛阳,在朝中为他掌管诏命。上官婉儿便又显出情深义重的一面,她说:“奴婢永远爱上皇(武则天),要陪伴她最后一程。”
武则天为政期间,以洛阳为东都,“与民更始”,提倡佛教,崇奉老子,造成“三教归一”的体制,在当时创造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虽非首创殿试之人,但武则天经常出面策士,不计门第。她在位时代,“补荫连车载,拾遗平斗量”,她统治国家几十年,单是人事安排也可见她力量之大、影响之深。
而作为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上官婉儿19岁起就对百官奏牍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氏只需在上批字即可颁行天下;她追随武氏27年,对武氏个人以及武氏国策的影响,可想而知^称她为女皇的女宰相,实不过分。
公元705年,武后葬礼后,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重回专掌沼命这个重要位置。在上官婉儿和韦后的帮助下,武三思从几乎被李家王朝彻底摒弃,摇身变为堂堂李唐王朝的司空,三公之一,名副其实的大唐首相。
武三思迅速升迁使武氏一族蠢蠢欲动。在太平公主的纠缠下,她的丈夫武钦暨也进拜司徒,亦为三公。除太尉之外,三公中便有两席被武家强占了去,而且都是实权岗位。事实上,中宗已被皇室的女人们架空。
上官婉儿将韦皇后称霸的野心点燃。她不断向韦后进言提高妇女在社会和政治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她未来成为女皇铺平道路。她还不断请求提高公主们的地位,这既取悦了韦后,又笼络住了诸公主的心。她让安乐公主坚信安乐公主是能够继承皇位的,尽管李显还有李重俊、李重茂两位皇子,但他们并非韦后所生,这给韦后所生的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同时,她还试图笼络住相王李旦和他五个英姿勃发的儿子。上官婉儿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的虎视眈眈。
在上官婉儿的帮助下,宫里的权势女人各自拉拢了一批朝官并形成了她们自己的势力。她还心怀叵测地贬抑排斥太子李重俊,推举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一族,成功地在朝堂制造吁请废馳太子的舆论,年轻的太子再也不能忍受,他要杀了武三思和上官婉儿。
公元707年7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当夜便发兵突袭了武三思的王府,砍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的脑袋。李重俊乘胜追击,杀进肃章门,并封锁了所有的宫门。李重俊飞骑突进肃章门后,他就高声喊叫要把上官婉儿碎尸万段。
上官婉儿正在李显的大殿中与韦后、安乐公主一道陪着圣上博戏,韦后和安乐公主在发抖,李显则一脸绝望。内心已到崩溃边缘的上官婉儿反倒镇定下来,急中生智:“如此看来,太子是先要我死,然后再依次弑杀皇后和陛下,要让我们同死于他的刀下。”
李显和韦氏大怒,不肯依李重俊的索要交出上官婉儿。李显带着上官婉儿和他的妻女们匆匆登上了玄武门,以避兵锋。他首先派右羽林军大将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当叛军来到玄武门下,他便依照上官婉儿的计策,向宫门下的叛军高声劝降。
叛乱的羽林军当场倒戈,并将李多祚、李承况、李千里等李唐宗室们斩于玄武门下,一时间玄武门下血流成河。李重俊兵败被杀,疯狂的韦后和安乐公主逼迫圣上下旨,从太庙取来李重俊的首级祭于武三思父子的灵柩之前,后又悬于朝堂示众,直至腐烂,被鸟鹤呵啄,朝野上下,竟无一人敢去为李重俊收尸。#p#分页标题#e#
710年五月,许州人燕钦融声色倶厉地奏表圣上,说皇后淫乱,干预国政;而安乐公主、武延秀夫妇及当朝宰相宗楚客等人亦图谋不轨,企图夺取李显的天下。李显随即召见,当面询问。燕钦融刚走出宫门,便被羽林兵士杀死,中宗惊怒万分。中宗的反应马上引发了韦皇后的下一步行动。710年六月初一,中宗暴毙,上官婉儿马上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上官婉儿想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搏的时刻了,她挥笔草拟了一份中宗李显的遗诏:立温王重茂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参决政务。
立16岁的少年李重茂为太子,天经地义;圣上驾崩,太子年少,由皇后垂帘听政,也在情理之中。对此真正起到制约作用的是相王的参决政务,这就为李唐皇室的东山再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这是上官婉儿在当时能够作出的最好决定,她希望能够凭借这一纸伪造的遗诏赢得某种继续活下来的可能,以洗脱“韦后党羽”的罪名。
710年六月初二,韦后火速征发五万府兵屯驻京城,各路统领皆为韦姓。六月初三,韦后知会天下中宗晏驾。上官婉儿宣读她伪拟的中宗遗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临朝听政,相王参决政事。六月初四,宰相宗楚客及韦后兄韦温等率众上表,奏请由韦后专决政事,罢相王参政之权,致使上官婉儿假托之遗沼失效,李唐王朝眼看着大势已去。次日,中宗灵柩迁至太极殿,集百官发丧。少年太子李重茂为荡帝,韦后临朝称制。
与此同时,临淄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等歃血盟誓,决意发动兵变,彻底推翻“韦氏王朝”。
710年六月二十日,在中宗李显暴毙19天后的夜晚,李隆基等人便身着便服,潜入禁苑埋伏。二更时分,全副武装的李隆基横枪跃马,斩杀了掌管皇家军队的所有韦氏党羽,并当众宣告:韦氏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身高有马鞭长者皆杀之。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对者将罪及三族。
一声号令,羽林将士们便欣然从命,宫城的防卫不攻自破,韦后与安乐公主均被杀。临淄王此次兵变要杀的第三个人,就是上官婉儿,临淄王的亲信刘幽求奉命诛杀她。
上官婉儿在杀声震天之中,化妆更衣,命令宫女排列整齐,静静地秉烛迎接刘幽求。这个场景令刘幽求十分吃惊,上官婉儿从容地出示伪造的先帝驾崩时的遗沼,申明自己的立场,刘幽求则称临淄王已下了必杀令。上官婉儿听此消息,平静地迎接了死亡,结束了她丰富、鲜明、坎河的一生。
上官婉儿运用自己的才智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在权力场中纵横捭阖,在危机四伏的宫廷争斗中保持着艰难的“平衡”。尽管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曲意逢迎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在充斥欲望和血腥的宫闱斗争中,她仍未逃脱厄运,成为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上官婉儿的美丽还表现在她终身钟情于那往来唱和的千古诗篇及与文人雅士的风月清谈。她运用自己的影响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吏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阙,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媳,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贞元时,吕温曾作《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颇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河传奇。她追随武氏27年,对武氏个人以及武氏的国策都有重大影响,成为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她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为女皇。她的诗文创作则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倆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对唐诗的辉煌发展也有极大的启导作用。
下一节:李白的桀骜不驯影响了仕途
返回大全页阅读更多人物传记>>古代才子佳人奇士事迹全解读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