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小升初特长生的原因
特长生要取消了?以后小升初、中考都不再录取特长生了?那以后孩子还要不要学特长?
每年小升初,都有一些同学通过特长生招生进入心仪的初中学校,这些同学在体育、艺术或者科技某一方面非常厉害。一位初中校长说,这项政策,对一些真正有特长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孩子特长方面非常厉害,但其它方面会弱一些,这些孩子的升学通道变窄了。
对不少家长来说,取消特长生招生,影响不小。一位家长说,通过特长生招生进入心仪的学校,对一部分家庭来说,有点“曲线救国”的感觉,以后的升学,可能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综合能力。
也有家长说,以后孩子在体育艺术科技方面的发展,可能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兴趣培养了。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议。有的网友认为,义务教育段特长生招生存在种种不合理的地方,给一些为了上好学校而文化课水平不够的学生和家长钻空子的机会,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有失教育公平,取消正当时: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特长生也是很辛苦的,凭借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大学,并不是走捷径,这一政策的出台可能会使很多特长生失去动力。
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的时代,特长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但到了今天,为特长生开“绿灯”已经弊大于利。
特长生招生本身也成了一场“应试教育”,很多人在进入名校之后,就会放弃自己的特长,所谓特长不过是一块“敲门砖”。
“特长生”招生,已经完全沦为家庭资源的比拼,不用说农村家庭,就算城市经济略微紧张的家庭,也玩不起这样的游戏。
公立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公平,从取消特长生招生开始,实现公立教育的公平要做的还有很多。
“特长生”已偏离初衷
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体育特长生,以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带动校园的文体活动。
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唯分数论的时代,对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度灵活、宽松的升学选择与录取优惠,有利于一些学生的特长培养与个性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
特长生培训也成应试教育
另外,特长生培训本身也成了一场“应试教育”。要有证书,就得送培训班,就得考级;录取时又凭着证书,优胜劣汰。完全拿应试教育的方式,催育特长生;完全像对待应试教育的结果一样,对待特长考证。
就拿乐器特长来说,一些优质学校会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或者民乐团,家长就会四处托关系打听,这些学校缺少哪一门乐器的乐手,然后让自己的孩子针对性的去学习应试。至于孩子有没有兴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这个学校。
而且以应试为目的的特长培训,最终并不是发展某些特长,甚至绝大多数也不会发展和保持这一特长。因为孩子学习特长的主要目的,就是考级拿证,并不是真的对它有兴趣。更何况,还有很多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特长的。最常见的,是被父母逼着学琴,甚至可以说,孩子是为了父母学琴。许多孩子对一些项目的兴趣就是在逼迫下中扼杀的。
现在很多中小学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这几个阶段,都会拿出专门的名额招收艺术、体育、科技等类别的特长生,那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是在为这些专业领域储备或者培养人才呢?从现实的结果看,很难这么说。很多人在进入“名校”之后,就会放弃自己的“特长”,和其他学生一样,参加普通高考。所谓“特长”,不过是一块“敲门砖”。
特长生招生激化教育不公矛盾
不管是艺术特长还是体育特长,其中肯定有天赋的因素,但在现实中,决定你有没有特长的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实力。2015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说,中国“课外特长培训走向‘高精尖’”,文章中提到,在这个既看重综合素质又强调一技之长的时代,孩子们要学习的特长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高精尖”。例如,在一家琴行里,普通老师一节课的课时费是200元左右;有“央院”背景的老师,每节课的课时费是300~500元;而那些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老师,课时费能上千元。
2017年5月,《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说,在小升初特长生测试的前几天,一些培训机构9天短训班收费竟然达到1.5万元,由“一对一”辅导老师针对学生要报考的学校,有针对性地侧重练习。
可以说,所谓的“特长生”招生,已经完全沦为家庭资源的比拼,不用说农村家庭,就算城市经济略微紧张的家庭,也玩不起这样的游戏。
特长生招生让不同家庭的孩子受教育机会的低洼不平,不可避免会损伤教育公平。“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形成加剧,就会扩大阶层之间的鸿沟。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寒门难出贵子”不应该成为常态。“取消特长生招生”斩断了畸形的灰色利益链条,用强有力的手段来守卫教育公平,从教育资源到招生分数,都应该尽力避免这种不平衡。
谁推翻了沙皇俄国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