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么乱为何大师辈出
第一:乱世没有约束
自古乱世英雄辈出,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中国历史上有三大乱世: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奇人异士数不胜数;民国时期则是才子才女大师遍布全国。
民国时期前是晚清,晚清因为被西方帝国主义打得自顾不暇,朝廷每天忙着收拾乱摊子进而放松了对百姓的看管,而此时受到西方文化差异冲击的中国大地也慢慢燃烧起各种学术学派,民间有天赋有背景的学子都纷纷出国留学深造,在回国后清政府统治不严,学子可以大显身手。
第二:当时的大师门槛低
民国时期和现在比,群众的平均知识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在一个文盲率80%以上的时代,任何一个读书人都会拥有比现在大的话语权和知名度的。而现在,一方面群众们有了更高的文化水平,不再会像文盲一样事事仰赖学者,另一方面学术走向了精细化和小众化,学者不为人们所知。两者相互综合,也构成了大师们不为人们所熟知。也就是说那时候识文断字的人少,会点啥的就成了大师。现在多了,都成了师字辈,自然就“大”不起来了。
第三:文化冲击
那时候,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体系全面崩溃,面对着那么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又是日本又是美国,又是欧洲又是苏联,又是马克思又是杜威,又是泰戈尔又是罗素……大家都知道会产生个新体系,但谁也不知道最终会产生个什么体系出来。被闷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终于一朝奔放,思绪滚滚而来,大师因此隆重诞生。
第四:思想共鸣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中华大地一片狼籍,连平日里坐在花园里赏月观柳,舞诗作画的文人都不得安宁,因此就不得不开始思考救国救民之大径。一个人是一种思想,很多人就是很多种思想,再加上乱世本身够乱,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纲领来作为文化的主心骨,所以文人墨客们往往就自成一派,进而彼此说服,彼此吸收,结果是出现了一堆大家。这些大家又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加工,把自己的思想又融入到抽象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进而表达出来。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李商隐《瑶池》赏析
宋之问与武则天的风流轶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