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望门投止”的由来
张俭在逃亡的路上,只要看见有民户的大门,便前去投靠,没有 一户人家不收留他。这就是“望门投止”的由来。张俭为什么要逃亡?为什么家家都肯收留他?
张俭字元节,东汉山阳郡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他的先祖 张耳跟随刘邦反秦,曾因功被封为赵王。父亲张成官至江夏太守,颇 具政绩。张俭年轻时即被地方官推举为茂才(即秀才,为避光武帝刘 秀之讳改称茂才),中央政府安排他到州刺史属下为官,他认为那位刺史不具备做官的品德和才能,就以有病为由拒不就职。延熹八年 (165年),张俭任职山阳郡东部督邮,负责督察纠举当地官民违法之事,宦官侯览的家就在他管辖的区域之内。
侯览在桓帝时任中常侍, 后因参与诛杀梁冀而封侯。他依仗权势,大事聚敛,强占民田,残害百姓,侯览的家人、姻亲等亦恃势妄为,称霸乡里。侯览的母亲还在世,便大修坟茔,拆毁别人家的房屋,挖开别人家的坟墓,建起的殿庑有上百尺高。张俭查得事实,毅然上书朝廷,揭发侯览及其家人的劣迹罪行,请求治其罪而诛杀之。张俭几次上书都落到了宦官手里,侯览尽知其情,对张俭恨之人骨。但张俭并未退缩,他见上书无效,便 亲自带领属下抄没侯览的家,铲平了他母亲刚修的坟茔。又上书言侯览的罪行及其母亲干涉郡国事务,横行乡里之事。
侯览终日耿耿于怀,寻找机会报复张俭。张俭的同乡有个叫朱并的人,是个阴险狡诈而又善于逢迎拍马的小人,张俭很看不起他, 朱并也因此忌恨张俭。后来,侯览唆使朱并上书,诬告张俭和本郡24 人结为朋党,图谋不轨。当时正逢党锢之祸最烈的时候,汉灵帝不作调查,便下诏捉拿张俭等“党人”。张俭闻讯潜逃,窘急之中,看见前 面有座大门,便敲门投宿。人们佩服张俭的品德与胆量,十分看重他 的行为与声誉,都冒着被抄家灭族的危险收留他。张俭所到之处,前后有10余户人家受到牵连,宗族皆被杀戮。
后来张俭逃到了东莱,住在李笃家。外黄县县令毛钦听说后,带兵前来搜捕。李笃把毛钦叫到一边,对他说张俭是天下敬重的名人,现在他虽然逃亡,但并没犯什么罪,你可能会捉到他,但你忍心带走他吗? ”毛钦赶忙站起身来,对李笃说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遽伯 玉把独自为君子作为耻辱,难道你也想将仁义都归到自己头上吗?” 李笃回答说你不逮捕张俭,那么我的仁义有一半已经被你得到 了。”毛钦叹息一声,带兵离去。李笃护送张俭逃到了塞外。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解除,张俭返回了故里。朝中三公及大将军都征辟他为官,他总是推辞不去任职。皇帝派公车接他出任少府, 他也拒不成行。汉献帝初年,他的家乡发生了大灾荒,张俭倾尽家 产,赈济灾民,依赖他而存活的有上百人。后来,张俭不得已做了卫尉,见到曹操势倾朝野,大权在握,于是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政事。不久死于许昌,年84岁。
外戚宦官专权把东汉政权推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许多开明的官僚、士大夫为此而担忧。外戚宦官堵塞了士人、太学生的政治出路,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于是一些开明官僚,联合太学生及郡县儒生,掀起了一场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运动。他们一方面从舆论上批评宦官政治,树立士人领袖的地位,用“清议”的形式,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打击宦官。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逮捕、处死胡作非为的宦官亲属党羽。宦官不会听任别人批评打击,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操纵皇帝,镇压士大夫反对派。双方的斗争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党锢之祸”。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宦官党羽张成教唆其子杀人,司隶校尉李膺逮捕其子,适逢国 家有救令,李膺仍将其处死。于是宦官乃指使张成的弟子诬告李膺豢养太学生,结成朋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李膺等200余人。次年党人虽被救出狱,但皆禁锢终身,永不得入仕为官。
这是第一次党锢。灵帝即位后的第二年(168年),外戚、大将军窦武与太尉陈蕃重新起用李膺等人,合谋诛除宦官势力,事泄后窦武被杀。接着宦官 曹节等诬告“党人”谋反,李膺等百余人被捕,死于狱中。其余牵连受害而被处死、徙、废、 禁等刑罚者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灵帝又下诏,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这是第二次党锢。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下诏救免党人,党锢才被解除。
下一节:皇甫嵩大肆镇压黄巾起义
返回章节首页>>> 两汉王朝 由鼎盛走向社会矛盾的王朝
王维《汉江临泛》原文译文赏析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