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文化特色及风俗禁忌介绍
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
赫哲族的风俗
一、婚姻
赫哲人实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过去富户或官吏也有一夫多妻的。婚龄一般为十七八岁。
过去婚姻仪式比较简单,《西伯利东偏纪要》云:“聘娶,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亲迎。时有同妆妇女三四俱乘船至门前,走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桦皮为筐筥木杓。”
后来受满、汉民族影响较大,婚姻仪式趋于繁琐。改嫁不受限制,与初婚相似,但喜车无彩篷。现在,婚姻形式与汉族无太大区别。
二、丧礼
历史上,赫哲人的丧葬仪式有“二次葬”遗风:狩猎时死于山林者,用桦树皮或树枝裹尸,架于树上,也称为“树葬”;二三年后再行土葬。死于家中3日后埋葬。
无棺,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四周砌原木,上边搭棚盖,培土成冢。尸体屈膝仰卧于墓中,死者生前用过的一切器具作陪葬品。后来受满、汉族的影响,开始使用棺木。
小孩死后不能埋葬,认为灵魂弱小,埋于地下无法出来,所以实行树葬或用桦树皮包裹起来,置于离住处较远的树林或山坡上。
过去,赫哲人还进行“档子”和“撂档子”仪式。男人死后第七天、女人死后第九天,将被褥放于死者生前睡觉的地方,旁边放供桌,每日供食、斟酒,以示死者灵魂仍在。
送死者灵魂去阴间就称“撂档子”,一般在死后百日举行,后改为一、二、三周年时举行。“撂档子”仪式庄严、隆重。用苇席或白布搭一个棚子,做一个木偶(木古法),穿戴起来代表死者,放入棚中。再请送魂萨满坐在木偶旁击鼓祷告3日。
第三天晚上,将木偶放在雪橇上,送往西北方向扔掉。这时,送魂萨满站在高处向西北方向连射3箭,指示死者灵魂顺着箭的方向去阴间。仪式结束后,长辈以外的家人在墓前将死者的被、褥等烧掉,并脱掉孝服。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赫哲人最重要的节日。一些人家做 “吐伙宴”面饼、稠李子饼和稠粥分送与邻居们。在除夕夜,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为亡者“烧黄钱纸和包袱”。屋内西墙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锅灶上方供奉灶神,后来房子西南外墙供天地神。
受满、汉民族的影响,赫哲人也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二月二”节、清明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等。赫哲族聚居区的赫哲族还过“乌日贡”节,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庆祝丰收,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五日。
赫哲族的禁忌
与许多民族一样,赫哲族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规定了许多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禁忌。
早年,有这么一些捕鱼禁忌:如用网捕到很多鱼后不能说:“这一网怎么打捞到这么多的鱼啦?”捕不到鱼时不准说怪话、说脏话;吃鱼吃到鱼子,不许说:“这下子吃下多少鱼啊!”叉住的鱼,不许用刀子割开鱼鳔,否则下次就会叉不到鱼了。此外寡妇不准到渔船上和下网滩地去,否则就是不吉利。
狩猎也有禁忌。每当猎人到一个新的猎场,把头人首先要领着大伙拜山神爷:在树上挂一块红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点酒往空中一弹,然后给山神爷叩头,祈求山神爷保佑猎人打猎顺当,多获猎物。
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 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
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必须绕着走,否则就是不守山规,不尊重别人,还会伤了两个狩猎队的和气,甚至引起武斗。两伙狩猎人在山中相遇,必须请到自己的住地饮酒吃饭,否则会误认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
在狩猎的帐篷里吃饭后,在把篝火堆拢好。吊锅挂在木杆上要平稳,不许乱摇晃。不许敲打锅盆出声响。严禁用刀子翻锅或铲锅,否则会割断打猎的好运气。不准妇女坐在枪上或跨越猎枪、子弹以及各种渔具,甚至连男人的猎服也不准坐或随意跨过。
1949年以后,由于赫哲族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事业和不断提高、进步,人们思想、认识逐渐科学 化,上述禁忌也不断有了变化。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赫哲族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
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对外侵略
历史上水泊梁山36将都是谁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