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第四次北伐介绍
岳飞第四次北伐是岳飞发动的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发生于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闰六月和七月期间。岳飞率岳家军主力,大败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的女真军主力于郾城、颍昌等地,并联合北方的抗金义军一道,收复黄河南北大片失地,使完颜兀术被迫逃出开封退回北方。但因为宋高宗赵构和权相秦桧要签订《绍兴和议》等政治原因,岳飞的第四次北伐终告失败。
战争起因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六月间,宋高宗接到刘锜的告急军情,连下数诏给岳飞,命岳家军火速支援顺昌,并表示允许岳飞举兵北伐,收复失地。岳飞接到诏书,即先派遣张宪、姚政二将率兵东进牵制金军,以解顺昌之围,随后亲率岳家军(行营后护军)主力北伐中原。大军出征前,岳家军将士们纷纷与家人约定,待中原平定,再相团圆。
自从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的北伐计划被否决搁置,岳家军就一直留守在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整训。伪齐政权被废除之后,其境内的部分军民不愿再接受金朝统治,便南投宋朝;多支民间抗金义军也开始重新活跃。岳飞当时就认为正可乘机大举北伐,恢复中原,数次奏请高宗,但高宗一直无出兵之意。和议告成后,岳飞曾请求随同使臣拜谒北宋皇陵,借以窥探北方形势,高宗仍然不许,且又下诏戒饬岳飞,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纳义军。此次高宗虽在手诏中明言“左可图复京师,右谋援关陕,外与河北相应,此乃中兴大计……唯是机会不可不乘”,却又特别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前往岳飞军中,传达“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诏命。
六月下旬,李若虚赶到已开至德安府(治安陆,今湖北安陆市)的岳飞军中,说明来意,岳飞不愿再坐失良机,就此班师,与李若虚据理力争。李若虚曾任岳家军参议官,素主抗金,毅然决定:“事既尔,势不可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独自回朝复命去了,岳飞则领兵继续向中原挺进。
战争结果
岳家军的班师,使整个战局发生逆转。八月,韩世忠因久攻淮阳军不克,也在宋廷的命令下撤军了。八月中旬,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到达宿州,以五千骑兵夜袭柳子镇,却不见金兵踪影。在探知
金军以重兵埋伏于归路后,也不论是真是假,金军是否还有战斗力,殿前司军“遂横奔而溃”。金军乘胜占领宿州,并因当地人欢迎过宋军进行报复屠戮。
岳飞前往“行在”临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其间不断接到宋高宗的手诏,以及秦桧以三省、枢密院名义递发的省札,尽管内容自相矛盾颠来倒去,最后仍是令岳飞“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当岳飞听到中原各地再度失陷的消息,惟有仰天长叹:“所得州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由李宝、李兴、梁兴、赵云、王忠植等率领的北方广大的抗金义军在岳飞班师之后仍在坚持作战,但因缺乏正规军的支援,与金朝军力对比悬殊,在金军的围剿镇压下也于一两年间先后陷于失败。
被迫班师之后,岳飞和宣抚司中的将佐仍未放弃进行“连结河朔”的工作,绍兴十年新上任的参议官高颖自告奋勇,奏请前去“措置河北诸路忠义军马”,得到宋廷批准。然而此后不久,诸大将兵柄被褫夺,各宣抚司也随之被撤消,继而宋金和议达成,岳飞、张宪、岳云蒙冤遇害,原岳飞麾下湖北、京西路宣抚司的僚属也多受株连,鄂州军马不得再入金境,“连结河朔”的工作也不得不就此终止。
你知道土家族是怎么来的吗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