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特色及风俗禁忌介绍
四、丧葬习俗
畲族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畲人的丧葬习俗,从传统与史料来看,早期的葬习为悬棺葬和火葬。
火葬大多见于明代的一些文献上。《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有广东畲民,“有病殁;则焚其室庐而徙居焉”。(宁国市畲族地区)在人死后要“捡金”(即把人体的遗骨开棺捡起,装入一瓷瓶和坛中,封好瓶口然后再埋起来),此习概由此而来。
火葬,同畲族频繁的迁移,强烈的怀祖心理有关。因为他们每迁一地,都希望与祖先同行,那么火葬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因为人体火化之后,骨灰体积很小,便于携带。
定居以后,受汉族葬俗的影响,火葬习俗逐渐抛弃转而流行土葬。不过,其中的过程和细节跟汉人土葬有所不同,体现了这一民族的自身特色。
丧葬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步:人死报丧,净尸入殓,超度亡灵,出柩落葬。在这些过程中又有诸多细节:如正好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至正月初一期间逢丧,则应不惊动任何人,在家停丧数日,以免冲淡节日的喜庆之气。
报丧时,报丧者应臂缠白布条,一路上行人、车辆均应为其让路。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出柩时须由孝子扶棺,在路上如遇有沟坎,孝子要“背棺”(即托棺:孝子先弯腰站在沟里或坎下,让灵柩擦背而过)。就整个丧事过程而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歌代泣”。以悲歌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五、传统节日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禁忌注意事项
一、宗教、农事禁忌
1、忌打狗、骂狗,更忌讳杀狗,禁吃狗肉。他们几乎家家养狗爱狗,有的地方不称狗,而称犬,或称龙犬。
饶平县水东村畲族按其毛色,呼“白龙”、“乌龙”、“黄龙”等,把狗直呼为“龙”。狗自然老死后,给予埋葬。南雄县畲族为死狗戴一顶纸帽,帽沿镶一圆圈,土葬后,上面浇透水,以超度再生。
建国后,有些地方的畲族破禁,开始吃狗肉。
2、忌用脚踏碓,一直沿用木杵或石杵、石臼椿米。50年代后,多用电力或柴油发动机为粮食和饲料的加工动力。
3、农历正月二十“天穿日”不下地干活,有“正月二十做细(工),不够补天穿”的谚语。
4、清明日不能挑尿桶,否则天大旱。
5、冬至日不能进菜地,否则多虫。
6、产妇的房门是悬挂避邪物,外人不得擅进。妊娠三日内,不得吃肉,多吃姜和咸菜;产后未满月,不干净,不能去别人家串门;产后百日内,忌食鸭和鹅。
二、生育禁忌
1、孕妇卧房忌钉钉子或乱翻动,担心受惊,动了胎气。
2、孕妇忌摘水果,据说摘了果树不结果。产妇忌吃鸭子、鸭蛋,因为有“七月半鸭不知死期”之说。
3、未满月的婴儿忌见生人。
4、小孩麻疹后数十天忌吃芥菜。
三、交际禁忌
1、正月初七出门,初八忌归来。
2、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住宿天数忌单数。
四、生活禁忌
1、正月初五、初九忌在露天旷地上晒衣服。
2、炉灶忌炖狗肉、蛇肉。
3、忌以手帕赠人,忌拾路遗毛巾。
4、赠送礼物忌单数。
5、忌单手棒茶迎宾。
6、忌用筷子打猫。
五、祭祀禁忌
忌女性代表家庭在坛前烧香秉烛与朝拜。忌以鸭子为供品,忌在神宫庙观、石母、树王面前便溺。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畲族的风俗与禁忌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
生姜的食用方法及禁忌和它的副作用
古人为什么都说郎才女貌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