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泰陵之谜
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国,对皇陵建筑开始重视起来,从文帝泰陵宏大的规模可以想像帝王们的用心。泰陵是隋文帝生前就开始营建的,因而在建筑上尽善尽美,绝不会草草了事。然而今日之泰陵仅残存一个覆斗形的土堆和一些砖瓦碎片,它们默默地昭示着逝去的伟岸,让后人去追忆那些谜一般的历史烟云。
隋文帝杨坚是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周时承袭父爵,当上了隋国公。他的女儿是北周宣帝的皇后。北周静帝年幼即位后,他任丞相,于是总揽朝政,被封为隋王。后来他废静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号开皇。他用九年时间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为中国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隋文帝在位20多年,开基立业,政治上有所作为,历史上称他在位的这段时间为“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创立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帝善于治国,但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一错再错。开皇后期,他猜忌大臣,将太子杨勇废为庶人,立善于伪饰的晋王杨广为太子,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仁寿四年(604)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病重期间,尚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等入宫侍奉,太子杨广也住进宫中的大兴殿。杨广见文帝病情危在旦夕,就写信给杨素,让杨素密切注意文帝的情况,并询问今后该怎么办。不料杨素的回信被宫人误送到文帝处,文帝看后非常震怒。
独孤皇后死后,文帝最宠幸的是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宣华夫人陈氏是南朝陈后主的妹妹,人长得很漂亮,号称“江南第一美人”,杨广对她的美貌垂涎已久。此时,文帝刚病重,杨广就欲对陈夫人无礼,被陈夫人奋力挣脱。文帝气愤异常,要重立杨勇为太子,废黜杨广。
杨广假传圣旨,命亲信左庶子张衡入大宝殿侍候文帝。张衡进入大宝殿,就把宫人和卫士全都赶出殿外。不一会儿,张衡出殿宣布文帝已经驾崩。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认为是张衡杀死了文帝。至于张衡是如何杀死文帝的,史书记载有较大出入,《大业略记》记载张衡以毒药害死文帝,而《通历》记载张衡“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文帝死后,被葬于泰陵。泰陵,大约在今天陕西省扶风县城东南五泉乡王上村。早在文帝死前两年,已经兴筑建造。由于独孤皇后病逝,文帝亲自挑选了吉地,在今扶风县东南10公里的三畴原上营建陵墓。文帝死后,与独孤皇后合葬泰陵,同坟异穴。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过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终南山。
静观泰陵,你可以发现,经过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益发显得古老而沧桑。泰陵坐北朝南,封土为陵,顶部是平坦的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整个陵高达27.4米。夯筑而成的陵冢底部已经被挖去了很多,想来是历代盗墓者所为,现存陵冢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园的建筑早被毁废,地面遗存物已经难以找到了。
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惟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大概是当时建有高耸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从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约高3.5米,碑上刻着“隋文帝泰陵”五个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在离陵东南和陵东不远的两块高地上,还有当年隋文帝庙的遗迹,今天俗称“祭祀坛”。泰陵祀庙垣墙建筑早已经毁掉,现在只能看到残砖碎瓦了,但我们仍不难想像,当初祀庙的规模是多么宏大,据专家考证,原祀庙建筑大约有15万平方米,足够令后人大吃一惊的。
就在这些残砖碎瓦中,人们发现了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纹饰和形制,比较多的是莲花状方砖。方砖中央是浮雕莲花图案,角边饰以蔓草,四周刻着连珠纹,非常美观大方。尤令人称奇的是,在这里还发现了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纹饰的瓦当。它的正面用弦纹和连珠纹组成一个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双手合十结迦趺坐的菩萨。据说这种直接以菩萨为纹饰的瓦当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为什么在文帝墓中出现菩萨形象的瓦当,这样的历史谜题恐怕历史学家们也很难回答清楚。
自泰陵开始,隋朝已经恢复了秦汉时期“封土为陵”的建陵原则。看来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为以后唐宋陵寝建制奠定了基础。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