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的风俗有哪些 契丹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游牧的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生产生活方式与农耕民族大不相同。他们居住的是便于迁徙的穹庐式毡帐,类似现在牧区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这种毡帐便于迁徙,适合于逐水草游牧的契丹等游牧民族。契丹族拜日,又由于北方草原多西北风、北风,所以契丹族毡帐多面向东南。辽朝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四时迁徙与普通牧民相似。大约在唐末,契丹族开始有居室建筑。辽朝建立后,城邑越来越多。
对于转徙随时的契丹人,出行多骑马或乘车。由于用途不同,契丹人的车种类不一。辽人的绘画和辽墓壁画中,契丹车多有出现,其形制与当时人的记载一致。契丹人虽为游牧民族,但其故地有潢河、土河,渔猎生活和洪水泛滥,致使早期契丹族也离不开舟船。
契丹人的食物以乳肉为主,除家畜牛、羊外,野猪、狍、鹿、兔、鹅、雁、鱼等猎获物也是食物来源。辽朝不产茶,茶叶是通过贸易和宋朝的赠礼传入的,契丹贵族也颇好饮茶。契丹在举行礼仪、欢庆、游乐、接待使节和恩赐下属时,往往饮酒,中京的酿酒业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契丹的传统服饰有“胡服”、“国服”、“番服”等不同称谓,其中包括冠帽、衣裤、靴袜和带饰。契丹贵族的服装依其所任官职而有所不同,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之别。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他们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
辽朝建立之前,契丹实行群婚与族外婚。辽朝建立后,太祖及其后继者就婚姻问题颁布过一系列法令,最重要的是确立了王族、后族两姓世婚制;严格执行“族外婚”制度,大多数人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但长期以来耶律氏和萧姓之间互相通婚,所以不计辈分,以致表亲联姻、辈分混乱的现象较严重。
唐时,契丹人行树葬、火葬。将尸体置于山树上,三年收骨焚化。当时虽无坟墓,但把火化后的遗骨集中埋葬于黑山。此外,契丹还始终保存“拜山礼”,即“祀木叶山仪”,人们面向此山,祭拜祖先亡灵。辽建国后渐行土葬,无坟墓的习俗逐渐被废除。
早期多为单室墓,石棺;中期以多角形为主,石木、砖木混合结构,室内多筑有尸床、尸台,并有多室墓和装饰性结构出现。辽朝晚期,多室墓普遍,结构更复杂。贵族墓葬多有墓志。圣宗之前尚有人殉遗风。
受佛教影响,辽朝的汉人和契丹人死后,有的用柏木雕成人形(真容木雕像),中空,尸体焚化后,将骨灰储入真容胸腔中。追念死者有烧饭之俗。烧饭多于既死、七夕、周年、忌日、节辰、朔望诸日举行。筑土为台,或掘地为坎,上置大盘,盛以酒食并焚化,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凡死者生前所用衣物、弓矢、车马、珍玩等物皆可奉祭。
再生仪和祭山仪是契丹独具特色的仪式,终辽一代不辍。遥辇氏联盟的首领,辽朝的皇帝、执政的皇后和皇储可行再生礼,于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举行。先于御帐禁门北设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
行礼时,将童子和接生老妇置于室中,老叟持箭囊立于门外。先从神舆中取出先帝神主,祭奠。皇帝入再生室,除去朝服,与童子徒跣(脚)俱出,模仿初生时的情景。
然后,拜先帝御容,宴饮群臣。这一礼仪创于遥辇阻午可汗时期,目的是使人重温初生时的情景,追念“母氏劬劳”,“起其孝心”。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